新華社北京7月23日電(新華社記者)這是中國城鄉一體化快速發展的十年--在工業化、城鎮化持續推進的過程中,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同步跟進,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這是億萬農民獲得更多福祉的十年--農村義務教育全免費、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逐步推開、以農民工為代表的城市“新市民”得到越來越多保障……
十年來,黨中央統籌城鄉發展,優勢互補、互促共贏,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描繪一幅城鄉一體化闊步前進的宏偉藍圖。
以工促農、城鄉互動--統籌城鄉為中國經濟提供強勁動力
仲夏時節,黑龍江省大慶市種糧大戶劉宏偉的數千畝玉米長勢正旺。去年,他靠種糧每畝增收500多元,今年又是豐收有望。
“這些年沒有國家在農業上的投入,就沒有這麼好的收成。”劉宏偉掰著指頭,他的膜下滴灌技術是國家出錢支持的,機械分層施肥技術也是國家幫忙搞起來的……
作為全國最大的石油工業基地,近年來大慶市著手實施“工業反哺農業”戰略,僅去年農業增加投入就達100億元,農業總産值、農村人均純收入大幅增加。
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大戰略,這不僅是補上工業對農業的歷史欠賬,也為新時期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我們已經到了這樣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不統籌城鄉發展,就像瘸子走路。”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説。
審時度勢,果斷決策,進入新世紀,中央提出了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戰略決策。
2003年10月,十六屆三中全會把統籌城鄉發展作為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擺在“五個統籌”之首。黨的十七大提出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在近十年間,中央出臺的一號文件均聚焦“三農”問題,而“統籌城鄉發展”成為貫穿其中的一條紅線。
十年來,一整套強農惠農富農的政策體系初步形成,一系列事關農業發展的重大措施密集出臺--取消農業稅,開啟農民休養生息新時代;實行農業生産補貼,調動農民生産積極性;放開糧食購銷,農産品流通納入市場化軌道……
這些政策措施推進了農業現代化,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産積極性,農業生産進入“黃金期”:糧食生産實現“八連增”,站上1.1萬億斤歷史新臺階。
工業反哺農業夯實了農業發展的基礎,反過來又促進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
隨著農業生産效率的不斷提高,大量富餘農産品成為工業生産的重要原材料,數以億計的農民走向城市,支撐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與此同時,農民收入增速連續超過城鎮居民,又為工業品提供著廣闊的市場。
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期間,中央出臺了包括“家電下鄉”在內的多項政策措施,啟動了巨大的農村市場。在國內消費拉動下,中國經濟保持了較快增長。
科學規劃、縮小差距--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呈現雙輪驅動良好態勢
“城市看著像歐洲,農村看著像非洲。”十年前,國際友人曾這樣評價中國城鄉面貌的巨大差異。改革開放後,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土地、資金、勞動力加快流出農村,農村建設發展落後。
“以前住在茅草房裏,如今咱也住上磚瓦房了,心裏真踏實。”廣西巴馬縣所略鄉尚勤村民韋金山對過去一下雨就要半夜起來挪床的場景記憶猶新。
2012年,廣西打響了農村茅草樹皮房改造攻堅戰,6月底前基本完成2.5萬戶的改造任務。
巴馬縣的變化是十年來我國加快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百姓生活的一個縮影。
2005年11月,十六屆五中全會作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部署。這成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步驟。
城鄉統籌,規劃先行。以前,我國在城鄉建設中只有城市規劃法,而村鎮規劃無法可依,一定程度上導致城鄉建設嚴重失衡。
2008年1月1日起,城鄉規劃法實施。這部法律的誕生表明我國正打破建立在城鄉二元結構上的規劃管理制度,進入城鄉一體規劃時代。
“推進新農村建設是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著眼點,這是貫穿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的歷史任務。”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説。
十年間,我國城市高速發展,鄉村面貌顯著改善,城鄉差距逐漸縮小:
--鐵路、公路網絡不斷健全,農村公路“村村通”目標基本實現,城鄉聯絡更加緊密;
--城市人口飲水質量指標不斷完善,3.26億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得到解決;
--新增農村沼氣用戶3000多萬戶,改造農村危房460多萬戶;
……
在城鄉統籌戰略帶動下,城市,步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鄉村,一幅幅美麗的畫卷正在展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首次突破50%,比2002年提高12.2個百分點,城鄉結構發生歷史性變化。
“即使城鎮化率到了一定程度,也還會有相當多的人口生活在農村。要保證城鄉居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就一定要把新農村建設好。”陳錫文説,推進城鎮化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並行不悖、雙輪驅動。
消除分割、體現公平--讓“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陽光”普照城鄉
河北省唐海縣曾家灣二村,77歲的農場退休工人張煥澤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個紅色郵政存摺。
“這是我家老伴的‘工資’。”張煥澤高興地説,老伴因為不是農場職工,一輩子務農沒有收入,沒想到快80歲時竟然也有了每月155元的養老金。
張煥澤老伴領取的“工資”,得益於我國自2009年開始試點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一張小小的存摺,是我國社會保障網覆蓋城鄉的生動反映。
十年來,我國逐步搭建起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制度框架,越來越多的農民像城裏人一樣,實現了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困有所濟的夢想: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97%的農民,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蓋5300多萬人,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覆蓋60%的縣,7800多萬農民領取了養老金……
清華大學教授胡鞍鋼説,實施城鄉統籌,本質上就是要使城鄉兩類人口公共服務均等化,這也是以人為本的重要體現。
十年來,我國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更多轉向農村,財政新增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經費向農村傾斜,公共財政的陽光更多地照耀到農村,我國向實現社會公平正義邁出重要步伐。
在快速城鎮化的浪潮中,大量農業剩餘勞動力也從有限的土地資源中解脫出來,他們既建設城市,也努力融入城市。一項項探索為這些“新市民”打開方便之門:
--2010年11月16日,成都市正式實施城鄉一體的戶籍制度,城鄉居民可以自由遷徙;
--福建宣佈從2014年起,凡在福建高中有3年完整學習經歷的非戶籍考生可在福建就地報名參加普通高考,與福建考生享受同等的錄取政策;
--深圳市實施居住證制度為來深圳建設者提供“市民待遇”,持證人員可以享受職業培訓、社會保險、計劃生育、子女義務教育等一系列公共服務;
……
“統籌城鄉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要義,就在於使全體國民不分區域、不分人群,大體同水平地全面享有基本公共服務。”國家行政學院決策諮詢部副主任丁元竹表示。
行百里者半九十。目前,我國最大的發展差距仍然是城鄉差距,最大的結構性問題仍然是城鄉二元結構。“‘十二五’期間,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完善農村經濟體制機制等均面臨不少挑戰,促進城鄉統籌仍是實現科學發展的一項重大任務。”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韓俊説。(記者張旭東、張曉松、韓潔、于文靜、林暉、潘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