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紅色出版中心到學術文化出版重鎮
——寫在三聯書店80年慶典之際
新華社北京7月26日專電(記者 趙琬微)80年前,生活書店在上海創辦,之後與讀書出版社、新知書店合併為“三聯”。80年後,鄒韜奮、胡愈之、徐伯昕、李公樸、黃洛峰、徐雪寒……這些熠熠閃光的名字和他們所開創的事業成為三聯永不磨滅的靈魂和品格。
80年來,三聯書店始終以嚴肅的人文關懷,致力於傳播新銳思想,豐富大眾精神生活,推出了一大批長期佔據讀書人書架的好書,在中國人的讀書生活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
引領者:80載時代新風
在我國圖書出版史上,三聯書店獨具特色,不僅因為她雋永的書香,更因為她一直走在時代前沿,保持著激流勇進的品格。
1938年,我國第一部全譯本《資本論》由生活書店出版。這在當時是一項非常需要勇氣甚至冒著生命危險的進步事業。當時,《生活》週刊幾經查禁,三家書店仍然輾轉出版了大批馬列書籍,發出了救亡圖存的時代強音。
新中國成立後,三聯書店從紅色出版向學術文化出版轉移,但始終保持著朝氣蓬勃的面貌,不斷為讀者帶來“新知”。
在思想解放的年代,1979年三聯創辦的《讀書》雜誌開篇“讀書無禁區”一文如一聲春雷,引發熱烈爭論。隨後出版的巴金的《隨想錄》、楊絳的《幹校六記》,以及《傅雷家書》《情愛論》等打破“精神枷鎖”的讀物轟動一時,成為思想解放的先聲。
今年6月,三聯書店出版了《三聯經典文庫》(第一輯),收錄了三聯書店及其前身出版機構于1932至1951年間出版的100種代表性出版物,真實記錄了當時知識分子的思考、探索與不懈努力。
“從進步書籍到學術、文化,再到通俗讀物,三聯秉承韜奮先生‘力謀社會改造’宗旨,立足於當下社會所需,始終推動時代向前走。”三聯書店總編輯李昕説。
守望者: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
一直以來,能被廣大讀者信任、追慕並譽為“精神家園”令三聯人非常自豪。如何能保持對出版品質的追求,守望這來之不易的精神家園?
“不官、不商,有書香”是楊絳先生心目中的三聯。她寫道,“我們決定把《錢鐘書集》交三聯出版,因為它品牌好。”
“我認為三聯代表了一種獨有的人文氣息,重視自己的歷史,為傳統而自豪,這種傳統始於30年代。”資中筠寫道。
《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的學術委員之一,已故著名學者季羨林曾撰文寫道,叢書只收中青年學者的著作,要求頗高,審查極嚴,頗受國內外學術界歡迎。“16年來,這套叢書一直堅持嚴格的匿名評審制度。它嚴格到了總編輯都不知道這本書是誰在評審。”李昕説。
從上世紀50年代起,三聯開始出版黑格爾、凱恩斯、康德等的學術精華。1986年恢復獨立建制後,陸續出版了《現代西方學術文庫》、譯作《學術前沿》系列和《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等學術系列,並推出了陳寅恪、錢鐘書、戈公振、黃仁宇、錢穆、吳宓、王世襄等名家的專著。
如今,三聯書店提出打造“三聯文化場”的概念,堅持“人文精神、思想智慧”的出版理念,不盲目提高數量。“三聯書店不要做大而少營養的‘蘿蔔’,要做體量小的‘人參’,追求影響力的穿透和延伸。”三聯書店總經理樊希安説。
服務者:像指路的明燈
在市場化的浪潮中,在經營壓力面前,三聯堅持“竭誠為人民服務”的辦店宗旨,在新時代延續著自己獨特的風格。
上世紀90年代初,三聯在一片爭議聲中,開始“賣菜(蔡)淘金”,從港臺引進蔡志忠的中國古籍漫畫系列、金庸的武俠小説等暢銷讀物,還順應“讀圖時代”開創了圖文讀物的先河,積極向市場邁進。
面向愛讀書的年輕人,三聯推出了《新知文庫》《中學圖書館文庫》,以深入淺出的筆觸為讀者解讀人文、藝術、政治、社會、經濟等諸多專業領域的問題。為了讓大眾讀物更有趣,三聯推出了《三聯繪本館》《閒趣訪》等系列。為了更好服務喜愛網絡的新一代,三聯書店開設了網上書店、淘寶網旗艦店、讀者俱樂部,還有了音像電子出版資質。
坐落于北京市東城區美術館東街的三聯韜奮書店,已經成為北京的文化地標。推門而入,各種年齡段的讀者席地而坐捧書閱讀成為一道靚麗風景。“我們從來沒有攆過一個顧客。冬天,樓梯上還會為讀者準備棉墊子。”樊希安説。不久前,由三聯書店開辦、毗鄰韜奮書店的韜奮圖書館已經開館,這家公益性圖書館將為公眾讀書帶來便利。
“80後”讀者趙陽説:“我的少年時代是在‘三聯’長大的。中學附近有一個三聯直營店,常常晚自習之前跑去讀書,‘三聯’對我來説是幸福的標誌。像標桿,像活力源泉,像指路的明燈。”
目前,分居於北京、上海、香港三地的三聯書店已進行深度戰略合作,三家書店共同投資“大三聯”品牌--三聯國際文化傳播公司揭牌在即,力求為服務大眾讀者、推動社會進步貢獻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