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12日電(記者賈娜、李亞紅)在北京“7·21”特大自然災害中,房山是重災區。記者近日到房山區採訪看到,河道清淤工作已全部結束,受災群眾被妥善安置,開始了新生活。
5731間安置房建成 受災群眾住進新房
房山區位於北京西南部。在北京“7·21”特大自然災害中,房山區有共計118個社區、430個村莊、80萬人受災,9萬間房屋受損,1.34萬間房屋倒塌,直接經濟損失88億元。
為保障受災居民有房可住,政府部門加快安置房建設。到8月6日,房山區16個鄉鎮40處安置點的5731間、10多萬平方米居民安置房全部建成。其中,三年過冬安置房2464間,臨時安置房3267間。
記者8月8日到房山區城關鎮洪寺村採訪,這裡的臨時避險安置房7月26日開工建設,8月5日交付使用。洪寺村建設的臨時安置房佔地170畝,共500套,可以安置500戶。記者看到,除了配有臨時黨支部、衛生所、警務室和超市外,安置點內還有休閒廣場,設有乒乓球臺等健身設備。
今年60歲的劉淑芳正在自家安置房裏看電視。她告訴記者,自己是城關鎮東街村人,大雨把家裏的房子淹了,一家3口8月6日搬到這裡,分到一間安置房。記者看到,約20平方米的房間內有雙人床、電扇、衣櫃、桌子等傢具,角落裏堆著米、面、油、方便麵、礦泉水以及茄子、豆角等蔬菜。“床、被褥、衣櫃和米麵油都是政府給發的,吃住不用愁。”劉淑芳説。
記者到房山區閻村鎮公主墳臨時安置點採訪,這裡建成的安置房有的是棗紅色外墻配上灰屋頂,有的是乳白色外墻配上紅屋頂,一棟棟、一排排。8月5日,佛子莊鄉北窖村首批32戶137人搬到這裡居住。北窖村黨支部副書記杜貴良説:“未來還要搬來100多戶400多人。”
這裡建的是過冬安置房,墻體達20厘米厚,由主體結構、外保溫板和內保溫板組成,具有保溫性能好和阻燃等特點。安置點裏8戶人家共用一間廚房,每戶配有一個液化氣灶、一個水槽。記者在廚房裏看到,其中一個液化氣灶上正在煮著食物,香氣四溢。
保障用水安全 及時防控疾病
7月21日特大暴雨中,房山區21個鄉鎮、181個村、208眼水源井損毀,134眼水源井不同程度受到污染,無法飲用,村民吃水十分困難。
房山區水務局立即啟動供水應急預案,一方面,成立供水搶修隊加快施工;另一方面,要求各鄉鎮、供水企業制定相應的供水保障工作方案。通過送水車、瓶裝水、安全水井供水等多種途徑,及時保障受災群眾的飲水需求和用水安全。8月6日,房山區181個受災村的群眾都喝上了安全放心的水。
根據經驗,大災之後容易誘發各種疫情。記者從北京市衛生局獲悉,目前,北京受災地區傳染病和去年同期相比形勢總體平穩,災區尚未發現傳染病異常增高現象及聚集性病例,也未發生食物中毒以及腸道傳染病、介水疾病和食源性疾病的暴發和流行。
北京市疾控中心表示,目前已經聯合房山、門頭溝等區縣疾控部門對災區傳染病報告系統、腸道門診開診情況、災民生活條件和環境等進行了現場巡查和調研,在災區建立了居民安置點每日健康巡檢制度。
記者在房山區臨時安置點採訪時了解到,每處臨時安置點都設有衛生站,一旦發現發熱、腹瀉、皮疹等症狀的病人,立即啟動轉診“綠色通道”,衛生服務中心的急救車直接將病人轉送至最近的醫院。
清淤河道 恢復生産
8月份,北京市汛期未過,記者在採訪時,房山區多位村民表示,“每次聽天氣預報説要下大雨,心裏就會緊張”。房山區也努力做好再次迎接強降雨的各項準備,加大清淤工作力度,清挖疏通河道。
記者8月8日到房山區城關鎮城關街道轄區內的丁家洼河採訪,橋上依然有大水衝過後留下來的樹枝、雜草等。房山區城關鎮城關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郭澤峰説,“7·21”後,北京市水務局支援清理河道,到8月1日,2.3公里的河道全部疏浚完畢,共清淤5.6萬立方米石頭和泥沙。
房山區水務局7月28日開始疏通房山區週口店河、夾擴河、丁家洼河、小清河、吳店河5條河道。隨後對流經房山區的拒馬河、大石河以及馬刨泉河進行清淤、整治。8月3日,房山區8條淤積嚴重的河道清淤工作全部結束。
初步統計,此次暴雨中,房山區農業、農村直接經濟損失近20億元,其中農業損失近8億元,新農村基礎設施損失12億元。房山區農委推出一系列舉措,幫助農戶儘快恢復農業生産。
房山區農委主任劉寶忠説,目前房山區已選派糧食、蔬菜、水産、畜牧、農機、植保等行業專家,深入田間地頭開展災後農業生産恢復技術指導。同時,調撥3000噸儲備化肥、1.8萬噸有機肥、1萬袋蔬菜籽種及500箱農藥等,幫助受災地區恢復農業生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