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福州9月7日電(記者 巫奕龍)7日,兩岸出資共建的海峽現代農業研究院在廈門動工,標誌著兩岸農業合作步入聯手推進尖端科技創新與商業化開發的探索階段。
總投資15億元的海峽現代農業研究院去年8月註冊成立,位於廈門市科技創新園內,佔地113畝,建築面積30萬平方米,研發與建設由福建省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台灣21世紀基金會合作承擔。
福建省農科院院長劉波説,海峽農研院秉承“兩岸合作、院市共建、機制創新、投入多元、科企聯盟”的建設理念,面向兩岸農業重大科技戰略需求和現代農業科技發展前沿,著力建設創意農業、碳匯經濟、食品創制、精準園藝、生物育種5個研發中心,相應孵化5個工程化實驗室,建立國家對臺農業交流合作和兩岸科技與信息交流2個基地、食品交易所和廈門碳交所2個交易市場。
按照“籌備-研發-設計-建設”同步實施要求,海峽農研院組建了近百人的基礎研發團隊,所屬5個研發中心工作全面展開,開發出植物工廠、創意居室智慧栽培器等模型,申請專利17項並獲得出口意向,提交了成立碳交所的可行性研究報告,申報植物工廠化技術應用、都市智慧化設施農業研究示範等10多個國家重大科技研發專項。結合廈門市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實施,啟動廈門都市智慧農業博覽園建設研究。
海峽農研院院長唐建陽説,農研院實行董事會體制,聯手新華都集團、萬家財富集團等兩岸一流企業,投資成立了謝華安種業科技、萬村農業發展、新思路農業科技3家研發企業,分別主營作物種業、農業物流、創意農業,構建農村科技服務綜合體,探索農民合作組織集團代理,目前正與台灣、廈門相關部門與企業洽談共建兩岸生物育種産業園;以著名雜交稻專家謝華安院士為核心組建的華安種業,已通過上市公司的前期評估。
劉波説,通過5-10年努力,海峽農研院將建成在兩岸農業科技領域有相當影響的高水平研發機構與技術市場,力爭每年有400項以上研究成果;將食品交易所建成兩岸農産品加工技術和食品産品專利中心以及食品網絡貿易中心,年均發生食品技術、專利、産品交易1000宗;廈門碳交所成為全國領先的碳交易中心,年均完成碳交易額逾千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