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9月11日電(記者吳雨、張辛欣、倪元錦)在歐債危機影響未消、美國復蘇乏力的背景下,人們將帶動世界經濟發展的希望放在了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發展體上。而自身處於改革深水區的中國經濟,又該如何抓住機遇,衝破經濟危機的迷霧?
11日,在2012天津夏季達沃斯開幕的第一天,朱民、李稻葵、林毅夫三位著名經濟學家不約而同地談到了這一問題,為中國經濟下一步發展找尋出路。
將歐債化“危”為“機”
“我們生活在相互依存的世界裏,絕不能忽視歐元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副總裁朱民認為,亞洲1/3的出口流向歐洲市場,如果歐債危機急轉直下成為災難,將影響全球經濟發展。不僅美國、日本的GDP會受到1%至2%的影響,中國GDP也會受到1.5%的影響。
不過經濟學家認為,歐債危機也可以轉化為中國發展的有利機遇。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接受採訪時表示,中國要想把握此次機遇,最根本的是要站對“隊伍”,正確判斷歐債危機結局。
“我認為,歐債危機不會導致歐元的崩潰。相反,歐債危機讓歐元區的經濟基礎和政治基礎更加堅固。最終的結果是歐洲各國通過改革,實現進一步的一體化。”他説。
“不少與會嘉賓口袋裏都裝了大筆歐元,這證明歐元還是安全的。”朱民也對歐盟近期改革顯示出信心。他肯定了歐洲央行近期作出的注入流動性的決定,支持歐洲各國積極建立財政聯盟、銀行業聯盟等做法。
李稻葵建議,一方面,中國政府應通過多邊機制,積極參與歐債危機的解決,傳遞出中國伸出援手的意願,化解發達國家對中國的猜疑;另一方面,應進一步鼓勵中國企業家探索合適投資方向。同時,深受危機困擾的歐洲國家,也應更積極地放寬政策,將旅遊等市場向中國開放。
他曾測算,只要每年有7000萬中國人到希臘旅遊,就能拉動希臘1.8%的GDP增長。
投資成短期增長驅動力
近期,發改委連續批復多個領域的“穩增長”投資項目,地方政府也在陸續宣佈數萬億元的投資計劃。新一輪的投資拉動吸引了這三位經濟學家的關注。
“近期出臺一系列政策,維持中國經濟增速,這是很好的。”朱民説,“穩增長”是當下中國發展的重中之重,也將對世界經濟起到巨大幫助作用。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林毅夫也對此表示認同。他認為,在後金融危機時代,世界經濟依然疲軟,國內消費短時間內不可能實現突破性增長。在全球經濟低迷的時刻,中國一定程度上需要“凱恩斯主義”,依靠投資拉動。
林毅夫説,一方面,2008年的4萬億元投資項目,有很多已進入最後的階段,需要新的刺激政策。另一方面,中國需要利用此輪投資,發展一批能夠消除瓶頸、增加生産效率的項目,起到自身轉型發展的目的。
對此,李稻葵提出,投資拉動的作用不可小覷,但絕不能“一窩蜂”地上項目。首先應確保風險較小的基礎設施類項目,並通過開發新興産能項目推動産業升級。“但要避免重復性建設和落後産能項目,尤其對與當地自然資源稟賦不相匹配的項目要慎之又慎。”
放慢增長的“步速”加大改革的“步幅”
二季度末,中國的經濟增速滑落到8%以下,但與會的經濟學家卻紛紛表示這不是壞事。“全球經濟增速都在下降,外需減弱自然會對中國經濟增速有影響。但放緩不一定是壞事,而是進行結構調整、政策改革的最佳時期。”朱民説。
三位經濟學家一致認為,中國經濟持續增長了30年,足以説明其所具備的發展潛力。“全球危機給所有國家帶來壓力,但中國可以利用自身良好的發展潛力,在維持經濟增長的同時,幫助其他國家走出危機。”林毅夫對此信心堅定。
李稻葵更是出具數據表明,儘管30多年來,中國以近10%的增速發展,但目前中國人均GDP只佔美國的18%。如果未來能提升到35%,將為中國經濟潛力釋放留有巨大空間。
談到如何進一步激活潛力,林毅夫表示:“中國經濟發展首先應建立在可持續性和包容性上,實現全球利益共享。具體表現為技術創新、結構轉型優化、資源合理分配等。”
“當今中國經濟仍然有巨大的改革原動力,面臨三件大事不可不做。”李稻葵認為,一是要改善當下市場經濟的法制環境;二是建立行之有效的福利制度,完善基本醫療制度和基本住房制度,讓更多人共享改革成果;三是加強和其他國家的合作,消除猜忌,營造有利的國際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