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武漢9月18日電(記者 黃艷、袁志國)18日,在鄖縣柳陂鎮的臥龍崗移民安置點,湖北省舉行了簡短儀式。湖北省省長王國生宣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湖北省移民搬遷任務圓滿完成。”此前,河南省已宣佈搬遷結束。至此,我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移民搬遷全部結束。
為保證丹江口水庫具備足夠的容量和水面高度,保證庫水自流入京,2005年,我國開始加高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丹江口水庫大壩,由原來的162米加高到176.6米,水位從157米提高到170米,總庫容達到290.5億立方米。為此,丹江口水庫上遊地區淹沒面積達到144平方公里,整個庫區移民34.6萬人,其中河南省16.4萬人、湖北省18.2萬人,安置區涉及上述兩省16個市60個縣區287個鄉鎮,2000多個村。
從2009年8月完成試點移民搬遷開始,至今年5月,河南省16萬多人的移民搬遷全部完成,加上湖北完成的18.2萬移民搬遷安置,南水北調中線工程34萬多人的移民工作全部完成。
為解決北中國缺水問題,我國在上世紀50年代開始實施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跨越半個多世紀,建造丹江口庫區工程,數十萬移民為此搬遷安置。據了解,隨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移民工作全面結束,下一步湖北將繼續幫扶移民發展,確保移民穩得住、能致富;同時開展清理庫區工作,以確保2014年實現丹江口水庫的清水北送。
深山裏散落的明珠
——丹江口庫區移民內安誕生近250個新村落
新華社武漢9月18日電(記者 黃艷、袁志國)
經過一段崎嶇的山路,轉過一個山頭,在青山環抱中,一處白墻黑瓦的明清式建築群陡然進入眼簾。行走其間,有一種時空穿越感。
這就是千年均州古城的復建“版本”,也是我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內安移民工作唯一一個整體搬遷的鄉鎮丹江口市均縣鎮。
新的均縣鎮為了恢復均州古城的風貌,由北京的規劃院和本地規劃局聯手規劃,聘請我國著名建築設計家吳良鏞的團隊設計,按照“古鎮即景區、民俗即景觀、民居即酒店”的理念打造這座城鎮。
記者在新的均縣鎮看到,民居都是復原建築,小學、綜合服務中心、幼兒園、郵局、文體活動中心、醫院等公共設施則是富有藝術氣質的現代建築。均縣鎮復建規劃設計獲得了“2011中國人居經典方案競賽規劃金獎”。
均縣鎮黨委書記柯林青介紹説,復建的原則就是依山就水,不大開大挖,形成與丹江水庫、武當山自然融合的景觀,打造“問道武當山、養生太極湖、旅居均縣鎮”的旅遊目的地。
均縣鎮實際上是千年古城均州,古均州處於連通黃河文明與長江文明的漢江源頭,在道教聖地武當山下。古時商賈如雲、問道香客眾多,是秦巴山區一個重要的歷史文化要塞。
上個世紀50年代,我國開始建設丹江口水庫,1968年前後,水庫蓄水,最終將均州古城淹沒在數十米深的水下,當時生活在古均州的居民進行了移民搬遷。56歲的葉明成還清晰地記得第一次搬遷的情景,“大人們馱著行李,一邊走一邊哭”。
2009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開工,170米水位線以下和172米風浪線以下的居民都需要搬遷,葉明成一家再次成為移民,需要後靠內安。
新的安置點在附近的水塔移民安置點。一片模倣古均州城的風格修建的安置房就是葉明成他們村子。村頭一座兩層樓房就是他的新家,上個月剛剛搬進去。
183平方米,臨街而居。“均縣鎮要搞旅遊了,我以後開個民居旅舍,給南來北往的人們一個歇腳的地兒。”葉明成説,很多鄉親都有這個想法。
像葉明成這樣住進倣古均州建築的民居總計有2628戶。他們分散在36個和水塔一樣的集中安置點以及復建的均縣鎮集鎮。據湖北省移民局介紹,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湖北內安移民總計10.5萬人,建成了249個新的移民安置點,也就相當於誕生了近250個新村子。
記者從丹江口市復建的均縣鎮到鄖縣柳陂鎮的臥龍崗社區,一處處內安移民安置點煥然一新,各有風格。它們猶如顆顆發亮的明珠,散落在秦巴山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