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月亮中秋 神州別樣歡
——我國少數民族群眾以傳統習俗歡度中秋佳節
新華社北京9月30日電 又是一年中秋節。中秋、國慶相聯袂,喜迎黨的十八大,各族群眾樂開懷。
雲南傣族:三個節日一起過
今年中秋節適逢雲南傣族“開門節”,再加上國慶節,傣族群眾是三個節日一起過,更加喜慶熱鬧。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芒市風平鎮法帕村張雪説,“開門節”和潑水節、閉門節都是傣家人的盛大節日。這一天除了文藝活動外,村裏人都會去奘房祈福風調雨順,晚上回家吃團圓飯,而這頓團圓飯做得精緻獨到,只有在傣族盛大節日裏才能吃到。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廣電局局長刀文告訴記者,傣族的中秋節,月餅不一定要吃,但團圓飯一般還是要吃的。傣族地區的中秋節,既是每個小家庭的團圓之日,也是傣漢等民族大家庭團圓共歡的日子。
雲南傣族民俗專家徵鵬説,傣語裏的月餅是外來詞,發音就是月餅。以前傣族不過中秋節,但是隨著多民族文化和習俗的融合,現在傣族、景頗族等少數民族也和漢族一起過中秋節,就像現在許多漢族同胞喜歡到傣族地區過潑水節一樣。這個習慣大概是從改革開放後逐步形成的。如今,越來越多的傣族群眾也喜歡在中秋節吃月餅,表示一種良好的祝願;並且團結、團圓是傣族和其他各民族群眾共同的心願。
廣西壯族群眾“拜月請神”
傳説中的壯族姑娘認為,天上的月亮姑娘洞明世事,可邀請月亮姑娘下凡給人占卜吉兇,於是形成了廣西壯族群眾“八月十五請月姑”的習俗。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教授李富強如此介紹。
請月神的活動多以村屯為單位,在露天曠地上舉行,最早從八月初十晚上就開始,最遲在八月二十日晚結束。通常由當地年紀較大且有威望的老婦人主持活動,主持者召集幾組女歌手,以山歌形式來轉達月神的話,並把人間的話告訴月神。“據説月神聽不懂凡間的壯話,要編成山歌唱出來才能聽懂。”李富強説。
拜月請神活動以婦女為主,男人也可以參加,但只能作為陪襯。活動中,村民們擺一張供桌,桌上置放著月餅、果品、香案以及浸泡發芽的稻、麥、玉米等,分別裝在五個碟內,象徵“五穀豐登”。在供桌右側,樹起一根竹子或者一個樹枝,象徵月神來往于天地之間的階梯。
活動於每晚月升之後開始,月落之前結束。活動剛開始時,婦女們輪番唱山歌請月神,“所唱的歌詞是代代傳下來的,意思是人間的壯族姐妹忙完了農活,備下供品,歡迎月神姑娘下凡來相會。”李富強説,最後,人們還會用唱歌的形式“送月神回天宮”。
青海各族群眾“獻月”、“拜月”、“偷月”
中秋佳節,在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青海省,風俗各異的漢、藏、土、回、撒拉族等各族群眾秉承各自傳統的中秋民俗,點燈籠、舞獅子、嘗月餅、獻瓜果……共慶豐收,歡度佳節。
在西寧市城北區大堡子鎮的鄉趣農耕生態園,數百名來自周邊鄉村的群眾興致勃勃地觀看具有鄉土特色的手工月餅製作大賽,並欣賞鄉趣攝影展和“花兒”演唱會,感受歡樂祥和的節日氣氛。
獲得此次大賽冠軍的是大堡子鎮陶北村村民譚文香製作的“五福捧壽”月餅。譚文香告訴記者,在青海農村,中秋節前用發面和各種調料“蒸”月餅是婦女廚藝的比拼,大月餅一屜蒸一個,小月餅一屜可蒸4個到8個;有的捏成蟠桃、蛇等形狀,祈求早生貴子;有的寫一個“壽”字,希望多福多壽。
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人們還保留著“獻月”、“拜月”、“偷月”等趣味十足的民俗,為節日增添了歡樂友好的氣氛。
內蒙古牧民過著中秋忙“十一”
在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達來呼布鎮納林高勒新區,中秋節一大早,73歲的蒙古族老人那木吉拉就忙碌起來,他在自家院子裏的蒙古包旅館中整理床舖、打掃房間。
“客人們一大早就外出看胡楊了。”那木吉拉説,去年這個時候,他經營的蒙古包旅館接待了許多慕名前來觀賞胡楊林的遊客,估計今年來住宿的人也少不了。
額濟納旗位於我國西部的戈壁深處,荒漠面積佔全旗國土面積的90%以上,擁有我國分佈最為集中的40多萬畝胡楊林,也是世界上僅存的三片胡楊林之一,被稱為“胡楊的故鄉”,尤其是金秋美景頗受攝影愛好者和“驢友”的青睞。
相關統計顯示,近幾年來,擁有2.5萬餘人的額濟納旗,每年秋季接待遊客超過當地人口的10倍。
據額濟納旗民政部門工作人員介紹,在納林高勒新區,依託胡楊林景觀、西夏黑城遺址等旅遊資源,經營旅店、飯館、商店、車輛維修店的牧民達90多戶,僅此一項,他們每戶年平均增收就超過6000元。(執筆記者曹曙光;參與采寫的記者:李懷岩、張鶯、王大千、于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