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兩岸文博專家“重走三峽”共慶文物交流20週年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10月31日 16時55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宜昌10月31日電(記者 劉暢)逾200名兩岸文物考古界專家、學者31日相聚屈原故里湖北秭歸,開始對三峽文物保護工程的“檢驗之旅”,並由此拉開兩岸文物交流20週年紀念活動的序幕。

    1992年海協會與台灣海基會達成“九二共識”。同年,大陸兵馬俑、金縷玉衣等國寶級文物成功赴臺展出,開兩岸分隔40餘年來大陸文物赴臺展出之先河,讓台灣同胞領略了大陸新時期文物考古事業的豐碩成果。

    隨後,在三峽工程即將開工之際,為回應台灣同胞對中華文化遺産命運的疑慮與擔憂,兩岸專家、學者共同組成了“長江三峽文化遺産保護考察團”,對三峽工程所涉及的文化遺産保護進行了考察。台灣專家對三峽文物的保護工作提出了諸多寶貴意見。以上兩項活動開啟了兩岸文物界雙向交流。

    為紀念兩岸文物交流正常化20週年,海峽兩岸關係協會、中華文物交流協會、台灣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等共同主辦了兩岸文物專家“重走三峽”活動,邀請於1993年參加三峽考察團的部分老團員及兩岸中青年文博工作者,對已經完成的三峽工程文物保護工作進行檢驗。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中華文物交流協會副會長顧玉才在啟動儀式上説,20年來,在兩岸文博界的共同努力下,兩岸在文化遺産保護和博物館領域開展了許多卓有成效的交流與合作。赴臺展覽亮點紛呈,兩岸文博人員往來穩定增長,學術交流活動持續深入。這些活動讓兩岸民眾共享了中華文化遺産的資源優勢和保護成果,加深了兩岸同胞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曾于1993年參與組織“長江三峽文化遺産保護考察團”的沈春池文教基金會董事姚浙生説,20年來大陸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而尤為讓人欣慰的是,我們看到了大陸方面這些年來在文物保護和文博事業中的用心與投入,看到了大陸向文化強國目標奮進所作出的努力。

    台灣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特為本次活動發來賀信。賀信説,本次活動對增進兩岸文物交流深具歷史及時代意義,並將為兩岸文化交流再添佳話。

    三峽工程于1994年正式動工興建,2003年開始蓄水發電,2009年全部完工。到目前為止,大規模的三峽文物保護工作已基本完成,共發掘出土文物15萬件,基本完成了對張桓侯廟、白鶴梁、石寶寨、屈原祠等1087處不可移動文物的搶救與保護。

 
 
 相關鏈結
· 交通運輸部:首屆兩岸四地公路交通發展論壇舉辦
· 特寫:喝長江水、吃苗栗飯—台灣大閘蟹的兩岸緣
· "兩岸城市藝術節——廣東城市文化周"在台北開幕
· 交通運輸部出臺惠臺新政 增辟兩個兩岸直航港口
· 福建力推兩岸氣象合作 致力於組建海峽氣象研究所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