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2012年度法治人物評選結果揭曉,除了評出法治人物或群體,還首次評出年度致敬媒體,“充滿法治精神與人文關懷”的人民日報法人微博獲得了這個獎項。這成為本次評選一大看點。
微博在法治人物評選中獲獎,説明在當前這個“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新聞發佈者”的時代,新興媒體正成為提升法治思維、推動法治進程的重要渠道。
微博是許多法治新聞事件的信息源頭,“表哥”、“房叔”、“不雅視頻”,無不始自微博曝光,引發反腐行動;微博已經成為政府與民間直接互動的窗口,政務微博集群式發展,敞開了信息公開的門窗,給公眾開闢了政治參與的新路徑。更有價值的是,在微博這個“觀點廣場”上,公眾對複雜事件的圍觀,政府對網絡熱點的回應,本身就是法治意識、法治思維的培育過程。
當然,微博為法治建設注入動力的同時,也帶來新的挑戰。虛假信息氾濫,謠言跑在真相的前面,引發恐慌心理;失當爆料,惡意攻擊,侵犯他人權益;買賣炮製“粉絲”,炒作話題,製造輿論壓力……對此有人訴苦:“在微博上沒有辦法講道理,都是‘一邊倒’、‘圍剿式’的責難甚至謾罵,無法應對。”這些問題反映出網絡表達片面、非理性、情緒化的缺點。
面對微博給法治建設帶來的新挑戰,政府部門應當及時研究對策,進行前瞻性的制度設計。構建微博時代的公序良俗,歸根結底還得靠法治思維、法治方式。而堅持以法治思維處理微博及相關的互聯網問題,關鍵是如何認識“網意”和民意的關係。
“網意”不能完全等同於民意,但即使這部分民意有時顯得不夠理性、不夠冷靜,卻也是客觀存在。因此,面對方興未艾的新興媒體,面對澎湃洶湧、泥沙俱下的“網意”,因噎廢食不是正確的態度。
對待“網意”體現的權利訴求,首先還是要尊重傾聽。中央領導同志強調,“網上的輿論,包括罵聲我們都要聽”。這已經説得很明白了,對於網上輿論不能置若罔聞,而是要主動了解、客觀認識,並通過網上輿情了解民情、檢討工作、解決問題。
對於數億網民來説,應該珍愛新興媒體這個信息集散、社交互動的嶄新平臺,以守法、文明的行動,共同推動中國的民主法治進程。(馬國英)
【新聞鏈結】
12月4日晚,2012年度法治人物評選結果揭曉,湄公河案專案組、刑訴法專家陳衛東、“嫣然天使”負責人李亞鵬以及候鳥守望群體等入選。人民日報法人微博獲評首次設立的“年度致敬媒體”。年度法治人物頒獎盛典由全國普法辦、司法部與中央電視臺共同主辦,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