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極中山站12月16日電(記者 徐硙)想到南極內陸,似乎這裡註定就是英國探險家羅伯特·斯科特口中“糟糕的地方”,酷寒、狂風、紫外線、雪盲症……
可走進中國南極科考內陸隊的出發基地,這些印象可能就會改變——
在南極內陸吃什麼?
藤椒牛蛙、白靈菇燴鮑魚、油燜筍、老鴨扁尖湯……記者在出發基地正好趕上了內陸隊的晚餐,吃了心滿意足的一頓大餐。
“晚餐每兩周重復一次,早餐每週重復一次,在路上行駛這段時間就加熱提前準備好的冷凍食品,”內陸隊的大廚姚衛雲一邊燒著融化的雪水,一邊向記者介紹著他們一路的伙食,“到了崑崙站我就可以每天給大家做菜了,那時就全看我的手藝了!”
雖然是冷凍食品加熱,可吃起來,無論口味和口感都很好。餐桌上還擺放著橙汁、蘋果汁,供隊員自助飲用,補充維生素C。
內陸隊出征冰蓋的60天,約有40天需要在路上行駛,為趕時間,每天只吃早晚兩頓飯,午飯就只能吃“乾糧”。記者來到了食品儲藏艙,看到乾果、餅乾、醬菜、火鍋料、牛雜湯、羊雜湯、八寶粥、草菇罐頭、巧克力……可見,隊員們的胃是虧待不了。
在南極內陸穿什麼?
南極冰蓋,零下二三十攝氏度的低溫加上經常在冰蓋上作業,保暖裝備是最重要的一環。
隊員們的服裝配備,是考慮到工作和生活的不同環境,請國內的專業戶外用品商按最低工作環境溫度零下40度開發的。隊員在室外工作,可以穿著企鵝工作服,這類服裝耐磨、防風。如果溫度更低,可以在工作服內套穿羽絨內膽服,以加強保溫效果。在艙內,隊員一般可以穿著輕便的內膽服,舒服方便。
隊員們今年還穿上了新的保暖靴,重達4斤多但穿脫簡便,並配有內膽,足夠應對低溫。面對紫外線和低溫的威脅,考察隊為隊員準備了帽子、墨鏡、口罩、手套、面巾、極高指數的防曬霜,可謂“武裝到牙齒”。
若全副武裝起來,臉上不露一條縫,彼此只能全憑身上的姓名簽辨認對方是誰。即便這樣,南極的紫外線還是會把大家曬成黑臉白眼圈。與熊貓臉完全相反的配色,成為最具標誌性的“南極臉”。
在南極內陸怎麼住?
通常內陸隊共有兩個住宿艙,住宿艙是由標準的海運集裝箱改裝而成,每個艙裏有4個上下鋪,床頭燈、電源插座、隔光簾……很有青年旅社的味道。針對南極的特殊環境,內陸隊還為隊員配備了電熱毯。
最不方便的是用水。儘管地球淡水的70%都儲存在南極,但是這些淡水絕大部分都是以冰的形式存在,所以內陸用水成為科考隊最頭疼的問題。內陸隊的生活用水通過化雪而來,主要用於飲用和烹調,所以在兩個月時間裏,隊員沒法洗臉洗澡,每天只能用濕巾擦擦。刷牙甚至都成了問題,為此內陸隊為隊員發了兩大瓶的漱口水。
“手臟了,就拿雪搓搓,清潔效果還不錯,碗有時也這樣‘洗’,”第二次進內陸的張楠告訴記者。因為洗頭不便,內陸隊的隊員幾乎都剃了光頭,不過大家的鬍子倒是留了起來。
上廁所是需要解決的大問題,因為在南極,人類所有的排泄廢物必須收集帶走,內陸隊還封了一位“廁所所長”,專門負責大家的如廁問題。
在南極內陸怎麼走?
9輛雪地車、35個雪橇……內陸車隊在冰雪天地中行駛,浩浩蕩蕩長達兩三公里。
“看著我們現在的裝備,我説話也有底氣了,”被稱為內陸隊“八袋長老”(第8次進內陸)的崔鵬惠,“現在我們後勤保障能力、科研水平大大提高,已可稱為國際上少數的幾支精銳部隊之一了。”
第29次南極科考隊副領隊兼內陸隊隊長孫波特意帶著記者參觀了保溫工作艙。他説:“我對別人説進內陸是吃苦很不認同,我們已經走過了那個時代,現在要科學家來,就是來實踐科學夢想的,”孫波説,“我們就要讓科學家來享受,科學家只負責提要求,我們來想辦法滿足。”
記者看到今年第一次使用的工作艙裏,沙發和彈簧椅已經安裝完畢。孫波告訴記者説:“以後裏面還會裝個咖啡機,科學家可以在裏面一邊喝咖啡,一邊觀測儀器平臺上電腦終端的監控數據,舒舒服服地把科研做了。”
當然,還有很多路要走。孫波説:“每年考察隊都會經歷各種挑戰:冰裂隙、白化天、下降風、設備故障……但南極考察就是和探險密不可分,這些都阻擋不了我們前進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