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報告解讀:為什麼説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華社北京1月7日電 黨的十八大報告根據我國經濟發展中結構失衡問題依然比較突出的現實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要求,明確提出,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第一,經濟結構不合理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滯後的主要原因。近年來,我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經濟結構調整取得一些新進展,有力促進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如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取得顯著成效,國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提高;第三産業發展加快,先進生産力比重增大,工業技術水平和産業層次得到提高;城鎮化水平持續提升,中西部地區發展加快,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等等。但是,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當前經濟發展中結構失衡問題仍較突出,某些方面的矛盾甚至還在加劇,是阻礙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的重大障礙。主要表現:一是需求結構不合理,消費率偏低,經濟增長對投資的依賴程度仍然偏高。二是産業結構不合理,服務業比重偏低,製造業多處於國際産業價值鏈的中低端。三是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生産力佈局不盡合理,資源配置效率低。四是城鎮化特別是人口城鎮化滯後,制約內需擴大。
第二,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把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以改善需求結構、優化産業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城鎮化為重點,著力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結構性問題。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擴大國內市場規模。牢牢把握髮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強化需求導向,推動戰略性新興産業、先進製造業健康發展,加快傳統産業轉型升級,推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成長壯大;合理佈局建設基礎設施和基礎産業;推進信息網絡技術廣泛運用;提高大中型企業核心競爭力,支持小微企業特別是科技型小微企業發展。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科學規劃城市群規模和佈局,加快改革戶籍制度,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