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走基層 聽民聲:滬郊菜農用新鮮蔬菜給城市"拜年"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01月21日 16時36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上海1月21日電(吳振東、許曉雲)都看他像個“小老闆”,穿著皮夾克,個兒不高,胖胖的,臉上總挂著笑——其實他是一名菜農,褲腿上、袖口邊、指縫中總帶著泥。

    51歲的顧謹是上海弘陽農業公司青龍蔬菜基地的一名菜農。這個基地在青浦,上海的遠郊。

    頭天夜裏上海起了霜,氣溫最低降至零下2攝氏度。顧謹和其他幾名菜農不到5點就起床了,一個大棚一個大棚地看,棚內溫度是否過低、地膜是否覆蓋完好、哪些棚的菜今天可以收了。

    顧謹有30個棚,加起來約15畝地,全部種著青菜、雞毛菜等綠葉菜。他説,一天可以採摘50筐菜,1000斤左右。這需要他和妻子以及三個工人一起勞作10個小時左右。他説這個工作量並不大,和春節那陣子沒法比。

    “上海人是‘一日不見青,兩眼冒金星’,蔬菜又很難保鮮,必須現收現運現賣,我們的活拖不得。”顧謹邊説邊麻利地用鏟子割菜,掰去黃葉。雖然棚內比外面要暖些,但他的手還是很快被凍得通紅,皸裂處也更扎眼了。

    基地裏,哪個大棚外停著摩托、擺著農具,那個大棚裏就有像顧謹一樣勞作的人。收菜、送檢、再播種、照料……循環反復,他們保障著上海新鮮蔬菜源源不斷的供應。

    2002年,顧謹夫妻倆從安徽來到上海,成了滬郊菜農。“那時聽説上海本地人很少種菜了,我在老家就是種菜,在哪種都一樣嘛!”可是很快,顧謹就感到在上海種菜還真“不一樣”。

    “處處講科技,時時講質量,條條框框多了去。”尤其是加入合作社以後,顧謹每年都要接受至少四次種植技術培訓。“合作社或大賣場召我們去開會,每次必講質量和安全。”顧謹説。

    從散戶到合作社社員,再到成為大公司“員工”,十年來,“身份”改變帶來的是收入倍增。2012年,顧謹夫妻倆實現毛收入15萬元,是他在老家和當散戶時的三倍還多。十年前,他輕視科技,害怕抽檢;十年過去,科學種植與嚴抓質量已成了他逢人便説的致富經。如今,作為公司一名兼職技術宣傳員,他每天都會接到多個向他求教的電話,而他在基地使用的“1”至“100”號菜筐,已成為安全的代名詞。

    近一個月來,佔地400余畝的青龍基地,每天都要往市區運送約6000斤新鮮蔬菜。空閒時,顧謹和其他菜農會“逛”到車間,看著自己的蔬菜被檢測、打包,裝上印有“上海市菜籃子工程”標識的運輸車,送往城裏的千家萬戶。

    蛇年春節越來越近。再過幾天,顧謹就將迎來一年中最忙的時候。市民對蔬菜的旺需,會“逼”著他加班到夜裏,夫妻倆也將連續第十個年頭留在上海過年。好在,今年父母和子女都會從老家來,一家人能夠團圓。

    “沒有我的青菜,市面價會漲一兩毛吧?”顧謹笑著説。 

 
 
 相關鏈結
· 四川眉山大力種植蔬菜“備戰”北方春節市場
· 蔬菜大棚助農增收
· 新華社價格監測:近日約四成監測蔬菜價格回落
· 韓長賦強調:加強田間管理 保障春節蔬菜供應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