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2月22日電(記者 詹婷婷、楊丁淼)住在安徽省蕪湖市濱江公園附近小區的李建國老人,每當整點時又聽到老蕪湖海關大樓悠揚的鐘聲了。
“這是我小時候熟悉的聲音,但後來好像鐘壞了,鐘聲就沒了。”李建國説,“現在整個大樓和周邊環境都好了,還有年輕人來拍婚紗照。”
老蕪湖海關大樓是根據《中英煙臺條約》規定,于1876年修建的。雖然在2004年就成為安徽省級文物,但這座經歷了一個多世紀滄桑巨變的建築,還是在最近幾年才煥發了“又一春”,這得益於其所在的蕪湖市鏡湖區提出和執行的“蕪湖百年曆史建築復活計劃”。
鏡湖區是蕪湖市的老城區,該市百年曆史建築,大多數保留在鏡湖區。據鏡湖區文化産業辦主任劉浩介紹,轄區內有100多處330多棟百年以上建築遺存,分成西洋歷史建築、蕪湖古城、堂子巷徽派建築群、傳統文化遺存4個片區。
“蕪湖百年建築復活計劃的第一期西洋建築群項目已于2012年基本完成;2013年將完成第二期蕪湖古城、堂子巷項目;于2014年底,完成蕪湖傳統文化遺存片區。”劉浩説。
近年來,保護老城、老街區、歷史建築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儘管我國擁有眾多歷史建築,但遺憾的是,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和人類活動增多,許多古建築的保護並不盡如人意。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統計,近30年來,4萬多處不可移動文物消失,有一半以上毀於各類建設活動。
社會學家王開玉表示,城市中的歷史建築,是不可再生、不可複製的文化記憶。“每一座古建築,都是在特定的地理、歷史、經濟、政治條件下形成的,記錄著人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王開玉説,“如何在保護的基礎上利用好歷史建築,各地地方政府可以做更多積極的探索。”
劉浩告訴記者,蕪湖市在實施百年建築復活計劃過程中,在加強保護維護文物的基礎上,也在挖掘利用該建築的歷史資源,根據百年建築及周邊的區域特點,規劃出一些具有特色的文化産業園區,賦予新的文化內涵。
“屆時,整個蕪湖老城區就是一個沒有‘圍墻’的文化産業園。”劉浩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