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精神,始終鐫刻在人們心靈深處
——寫在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為雷鋒同志題詞五十週年之際
新華社北京3月4日電(記者隋笑飛、衛敏麗)“別人幫我,我幫別人,我們都體會到了快樂。”北京雷鋒小學學生張怡説。3月1日,學生們和青年歌手劉媛媛一起唱歌、交流,紀念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為雷鋒同志題詞五十週年。
幾十年來,雷鋒小學一直將“雷鋒精神”作為校魂,通過“續寫雷鋒日記”“每天到街頭給民警叔叔送水”等活動,學校將“學雷鋒、做雷鋒”固化在孩子們的日常行為中。
這是雷鋒精神代代相傳的縮影,是雷鋒精神不斷被賦予時代新意的寫照。
50年前,毛澤東主席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這位年輕軍人的名字和事跡從此家喻戶曉。50年來,雷鋒精神不斷傳承弘揚,學雷鋒活動在中華大地接力推進。他的名字始終寫在春天裏、鐫刻在人們心靈中。
以堅定理想信念為根本支撐,蘊含著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赤誠真情;以人民至上為價值取向,把關愛他人、助人為樂當作最大幸福;以艱苦奮鬥為人生品格,崇尚勤儉節約,彰顯優良傳統;以敬業奉獻為不變信條,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雷鋒精神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品德,體現了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的本質要求,彰顯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要義。
用行動繼承雷鋒精神,用信念詮釋雷鋒精神。50年來,一批又一批雷鋒式模範人物不斷涌現,他們引領社會文明風尚,帶給人們幸福溫暖——
40多年前,解放軍戰士劉英俊為使受驚的馬匹不傷到群眾而獻出自己年輕的生命。人們在他的日記中找到這樣的話:“一個人無論是活多長時間,他的死,只要是獻給黨的壯麗的共産主義事業,那就是無限光榮的,有價值的。雷鋒能,我也能。”
今天,鋼鐵工人郭明義先後為“希望工程”、困難職工和災區群眾捐款十多萬元,資助貧困生180多名,自己卻過著清貧的生活;20多年來累計無償獻血6萬多毫升,相當於自身血量的近10倍……被人們譽為新時期的“雷鋒傳人”。
從“最美媽媽”吳菊萍到“最美女教師”張麗莉,從救起3名落水者、自己卻獻出生命的李國喜到放棄“體面工作”幫助麻風病康復者的大學生司佔傑……50年來,總有一些人,他們就是一滴水,一線陽光,一顆糧食,把幫助他人當作天經地義之事。他們給人們帶來溫暖幸福,他們讓雷鋒精神始終煥發光彩。
普遍認同的境界,心靈深處的駐紮。50年來,許許多多的中國人用自己的生活點滴不斷豐富著“雷鋒精神”這幅壯美的畫卷——
從雷鋒精神時代化的進程中,我們清晰地看到,50年來,雷鋒從未離開。每當社會出現不良風氣時,人們用“雷鋒叔叔不在了”表達強烈的憂患;每當社會風氣健康文明時,人們會用“雷鋒叔叔又回來了”表示由衷的讚嘆。
如今,社會上的好人,仍會被人們稱為“活雷鋒”“雷鋒傳人”,一個傑出的團隊會被叫做“雷鋒班”“雷鋒組”。50年來,“雷鋒”早已成為億萬人感同身受的文化現象,成為人們普遍認同的美好境界。
公共汽車售票員李素麗被譽為“老人的拐杖,盲人的眼睛,外地人的嚮導,病人的護士,群眾的貼心人”;汶川地震後,十多萬志願者馳援災區;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上,百萬青年人熱情服務……越來越多的人為雷鋒闡釋的“自我與他人”增添了時代的溫度,將雷鋒注解的“平凡與偉大”演繹出嶄新的內涵。
“雷鋒”是一種希望,更是一個方向。在一代又一代“雷鋒”傳棒接力的道路上,“雷鋒精神”不斷豐富完善、發揚光大——
“踐行雷鋒精神應該從身邊小事做起。奶奶每天為我做飯,寒假裏我也讓奶奶嘗了我親手做的菜。”北京雷鋒小學學生朱宇樂説;“80後”的嚴培有一份不錯的工作,但得知雲南邊遠地方的孩子們需要英語老師時,她立刻報名。她説:“學雷鋒不是一句空話,而是為需要幫助的人盡一些綿薄之力。”……儘管成長在改革開放的時代,但“雷鋒精神”同樣貫穿于他們的生活之中。
“雷鋒精神”還走進網絡時代。在網絡搜索引擎中輸入“雷鋒”後會發現,雷鋒精神正以網絡博客、論壇、貼吧等新形式廣為傳播……
無法否認,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道德困惑。身處轉型的社會,有人甚至斷言“雷鋒精神過時了”。但即便在這種道德焦慮中,“雷鋒精神”仍然是人們心靈的支撐、精神之歌的主旋律。
50年來,黨員幹部帶頭學雷鋒,這已經成為黨員幹部與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絡的有效途徑;無數普通人以各種形式參與學雷鋒活動,並養成一生的習慣或義舉,如公交車上讓座、撿到東西無償歸還、幫助別人打心底裏高興……
永遠的雷鋒,永遠的精神。50年來,雷鋒精神始終與時代同行、與文明同在。我們相信,在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中,雷鋒精神必將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