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定價新機制首個調價週期成品油價未調
調價“常態化”趨勢明朗
新華社北京4月10日電(新華社記者安蓓、江國成)10日是新的成品油價格機制運行以來首個調價日,成品油價格不調整的消息在市場並不明確的預期中到來。新機制運行情況如何?對市場産生哪些初步影響?
調價“常態化”趨勢明朗
國家發展改革委10日宣佈,新的成品油價格機制運行以來首個調價週期,因國際市場原油平均價格與上次調價時相比基本持平,國內汽、柴油價格不作調整,未調金額納入下次調價時累加或衝抵。
自3月27日成品油價格下調後,國際原油價格先經歷一輪上漲,然後在歐美經濟數據不佳的打壓下,又連續暴跌,導致調價後10個工作日原油價格變化率收窄。
按照新機制,當汽柴油價格變動幅度低於每噸50元,折合到每升調價金額不足5分錢,為節約社會成本,零售價格暫不作調整,納入下次調價時累加或衝抵。
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新機制實施後,從數據收集處理、測算調價金額到公佈調價信息,都有一套完整嚴謹的程序。今後每次調價日,將在下午3點左右發佈不調價信息,或同日下午5點左右公佈調價通知。
中國石油大學能源戰略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震説,無論從調價週期還是發佈機制看,我國成品油價格將進入約“兩週一調”的常態化階段。一方面,將有效改變原機制下調價方向與國際油價變化趨勢可能脫節的現象,國內油價能更靈敏地反映國際油價變化。另一方面,油價調整方向和幅度預測難度加大,有利於遏制市場套利投機。
套利投機行為明顯抑制
直至10日中午,關於成品油是否調價、調多少還是未知數。“新機制運行一個週期後,各機構針對調價時間及幅度的預測陷入窘境。”金銀島分析師韓景媛説,現行機制對挂靠油種不公佈,使市場預測難度增加。
新機制運行首個調價週期,國際油價漲跌互現。很多市場機構前期預測的上調窗口轉為關閉或下調。成品油調價不確定性增加,中間商操作顯得“小心翼翼”。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中心主任林伯強説,此次調價難以預測,主要因為國際油價變化幅度不大。如果國際油價走向明顯,依然可對成品油價格走勢作出判斷。
韓景媛説,新機制很大程度抑制了中間商投機行為,促使市場回歸以基本面為主導的運行軌跡。利用囤積待漲的一部分操作群體,則很難謀得較大利潤。首先,因挂靠油種範圍不明確,市場尚有待摸索。其次,調整頻率加快,一月可能面臨2次調整,而相應資源購進及消耗週轉期為10天左右,為風險控制增加了難度。另外,因調整幅度較此前明顯縮小,即便適逢上調窗口,相應疊加購進及運轉成本,其利潤收益亦有限。
新機制將産生哪些影響?
韓景媛説,新機制運行以來,對上遊煉製利潤、市場資源供應調配以及下游加油站盈利空間帶來一定利好支撐。
林伯強説,從經濟運行看,價格機制離市場越近無疑越有效率。但從消費者的角度,新機制並不意味降低國內油價水平。當國際油價下調時,國內成品油價格會更快下跌,但如果國際油價上漲,國內油價更快上漲的風險同樣增加。
王震指出,我國成品油價格市場化的最終方向是由市場供需決定價格水平。現階段國內成品油價格調整與否仍由國際原油價格決定,調整多少則取決於已確定的定價公式。因此,定價是否合理是衡量新機制的重要標準。
下個調價窗口期預計將於4月25日左右打開。市場預測,新價格機制運行初期,下游需求將是國內成品油市場的主要影響因素。近期國內終端需求回升受限,加之中間商投機需求受新機制打壓嚴重萎縮,整體需求呈現低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