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合肥錦雯言語康復中心內,特教老師張丹(右)為孩子帶上脫落的人工耳蝸。位於合肥市蜀山區的錦雯言語康復中心是安徽省最大的民辦聽障兒童言語能力康復機構。創辦6年來,合肥錦雯言語康復中心從最初的1名老師和1名患兒發展到目前的20名老師和100名患兒,從這裡走出去的康復兒童已經接近100名。2002年,大學主修中醫的東北女孩沙沙來到合肥從事助聽器件驗配的工作,在工作中她看到很多聽障兒童做人工耳蝸、配助聽器,卻沒有地方上學,最終還是無法正常説話,便萌生了建立專門針對聽障兒童的言語康複學校。2007年3月,在當地殘聯的幫助下,沙沙創辦了合肥市首家民辦言語康復中心。由於聽障兒童言語康復訓練的重要性在當時還沒有深入人心,創辦之初的康復中心只有1名老師和1名患兒。“0-3歲是一個人語言能力形成最關鍵的階段,錯過這個時間段再學語言其難度堪比外語。”沙沙告訴記者,由於很多先天性的聾兒在兩三歲時才被發現聽力有障礙,送到康復中心時已經錯過了學習母語的黃金時間。針對聽障兒童語言能力“學得慢,忘得快”的特點,沙沙總結出一套卓有成效的教學方法。即通過課堂教學與情景教學相結合、組別教學與個別強化訓練相補充的方式,幫助聽障兒童快速建立語言能力。經過專業康復訓練的患兒一般一年半到兩年的時間就可以進入正常的幼兒園學習。下一步,沙沙計劃開辦一個殘健合一的幼兒園,“讓患有聽力障礙的兒童與正常的兒童一起上幼兒園,有助於消除聽障兒童心理上的差別感,將來可以更好的融入正常人的群體。”新華社記者 杜宇 攝
5月17日,在聽障兒童發音正確後,老師用大拇指相碰的方式對患兒給予鼓勵。新華社記者 杜宇 攝
5月17日,合肥錦雯言語康復中心內,孩子們結成小組,進行基本交流訓練。新華社記者 杜宇 攝
5月17日,合肥錦雯言語康復中心內,一位聽力有障礙的孩子由於聽不清聲音正在調整人工耳蝸的位置。新華社記者 杜宇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