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把2萬億元的財政性教育經費用好
——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就開展“教育經費管理年”活動答記者問
新華社北京5月20日電(記者吳晶)2012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佔GDP的比例首次實現4%的目標,這是我國教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隨著財政教育投入的大幅增加,用好管好教育經費的任務更突出,要求更迫切,社會關注度更高。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求,必須把2萬億元的財政性教育經費用好,讓人民滿意。
近日,教育部啟動開展“教育經費管理年”活動,記者就此採訪了教育部相關部門負責人。
用好管好每一分錢
問:為什麼要開展“教育經費管理年”活動?
答:當前,教育經費使用管理存在著不少突出問題,如:各級各類教育發展不平衡,城鄉間、區域間投入水平差距明顯,困難群體、特殊群體受教育權利需進一步保障;各領域、各環節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經費使用管理不規範現象,一些地方義務教育學校虛報人數、部分中職學校冒領補助資金、個別高校科研人員貪污科研經費等,嚴重損害了教育形象,影響了事業發展。進一步優化投入結構,加強經費監管,用好管好每一分錢,讓人民群眾放心,讓廣大師生受益,成為當前一個階段非常緊迫的任務。
中央和地方必須共同努力
問:用好管好教育經費的重點在哪?
答:重點在地方。每年2萬億元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中,中央支出約4000億元,所佔比重不到20%,其中還有約2/3是轉移支付給地方的。要想用好管好教育經費,中央和地方必須共同努力,其中大部分的經費管理責任在地方。各省要在年底前對轄區內各市縣、各有關部門、各級各類學校開展“教育經費管理年”活動進行一次全面檢查,對工作落實細緻、效果好的予以通報表揚,在全省範圍內總結推廣其經驗;對重視程度不夠、工作進度滯緩、管理問題多的,要提出批評,督促其改進工作。
把有限的經費用在“刀刃”上
問:合理安排使用教育經費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答:4%來之不易,必須把有限的經費用在“刀刃”上,突出著力促進公平和提高質量這兩個重點。要落實“四個傾斜”,即向農村、邊遠、貧困和民族地區傾斜,向農村義務教育、職業教育和學前教育傾斜,向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傾斜,向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傾斜。經費投入不能“碎片化”,要“花錢買機制”,要像建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本科院校生均撥款制度一樣,推動建立保障教育投入的長效機制。
用制度管錢、用制度管事
問:如何發揮經費的最大效益?
答:我們將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完善制度,確保經費使用管理有章可循。二是加強監管,促進經費使用管理嚴格、規範。三是大力加強隊伍建設和基礎能力建設,提升經費使用管理的專業化水平。
努力築牢監管的“樊籬”
問:如何建立內部、外部雙管齊下的監督機制?
答:各地各校要從五個方面全面加強監管。一是健全監管體系。通過健全機構,明確監管對象和內容,研究監管方式和手段,推動建立內部和外部相結合,覆蓋經費使用全過程的規範化的常態化的監管體系。二是充分發揮教育部門的指導和監督作用。三是加強外部審計、監察等部門的專業監督。四是推進信息公開,主動接受社會監督。五是重視監管結果的運用,真正發揮監管對規範管理的促進作用。
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門要採取巡視、財務監測和評價、內部審計、專項檢查等多種方式和手段,加強對所屬學校、事業單位的監管,充分發揮指導和監督作用。另一方面,一些管理工作中的頑疾必須通過強有力的外部監管力量加以克服。近些年的“審計風暴”對規範各部門的管理起到了非常積極的推動作用。此外,推進財務信息公開,把經費使用管理的有關情況放到陽光下“曬一曬”,有助於讓學生、家長和社會各界及時了解經費使用的情況,有助於消除腐敗的溫床和土壤,這既是促進經費使用管理公開、透明的必然要求,也是主動接受社會監督的重要內容。今年,我們會對高校公開財務信息進行檢查,督促各高校主動接受廣大師生員工和全社會的監督。同時,教育部也要按規定公開部門預決算、“三公經費”及行政經費等相關信息,接受社會監督。
將教育經費管理納入考核
問:監管結果如何運用?
答:我們將研究建立巡視、內部審計、專項檢查、財務評價等監管結果的公開、通報、反饋制度,將監管結果與工作考核、財政撥款等挂鉤,真正發揮監管對規範管理的促進作用,避免走過場、形式化。我們要建立並不斷完善教育經費基礎信息庫;要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推動建立“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扁平化網絡管理系統;要建設經費監管信息系統,加強對學校財務實時監控和數據分析,全面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