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6日電(新華社雷敏、秦華江、楊丁淼)為推動投資便利化,近年來我國縮小外資審批範圍,下放外資審批權限。商務部日前發佈的數據顯示,該部審批數量已由2005年3000多件減少到2012年的100余件,審批量減少95%。
近段時間,部分國際機構和媒體稱在華外資企業盈利能力下降是因投資環境惡化,商務部發佈的數據則證明,中國市場投資環境並未惡化而是趨向優化,與此同時中國吸收外資正從“重量”向“重質”轉變。
中國歐盟商會5月30日公佈的一項調查結果稱,2013年歐洲在華企業開始感到更多壓力,只有22%的企業營業額在2012年增加,而2011年這一數據為36%。與2008年的47%相比,今年只有29%的企業對其中國業務持樂觀態度。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表示,當前在華外資企業盈利能力下滑恰恰説明,過去歐洲企業抓住中國改革開放的市場機遇,獲得了可觀的收益。
“當前全球經濟尤其歐洲經濟持續低迷,與此同時中國市場更加規範,對本土企業和外國企業一視同仁,使得歐洲企業在華面臨的競爭更加激烈。”姚堅説。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部副部長趙晉平説,中國市場競爭壓力增大很可能讓外企産生“投資環境惡化”的錯覺。
中國在關注吸引外資總量的同時更加關注外資投資結構的優化,吸收外資也在由“重量”向“重質”轉變。
目前,中國服務貿易開放部門已達100個,接近發達成員108個的平均水平。2013年我國將鼓勵外資投向現代農業、高新技術、先進製造、節能環保、新能源、現代服務業等領域。
6月10日起,我國將施行新修訂的《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産業目錄》,新版目錄體現了中西部地區的産業特色,如江西增加特色農産品種植和深加工的條目,海南增加了海洋經濟和油輪製造條目,陜西增加了批發、零售等商業服務業條目等,吸收外資的領域和範圍拓寬了。
趙晉平認為,來華投資的外企本身也需要拿出核心競爭力,中國更歡迎高端製造業、高新企業及符合綠色經濟發展需要的企業。
聯合國貿發會議等權威機構開展的投資前景預測顯示,中國吸收外資額在全球排名第二,並已連續21年保持發展中國家首位。雖然2012年吸收外資額小幅下降,但相對全球下降18%、亞洲下降9.5%來説,中國吸收外資規模比較平穩,並逐漸呈回升態勢。
據商務部統計,今年2至4月份,中國連續3個月單月吸收外資保持正增長,1—4月同比增長1.21%,這在相當程度證明了國際投資者對中國投資環境的認可。
當然,中國投資環境也有需要改善之處,包括構建更加完善的知識産權保護體系,加大對侵犯知識産權案件的懲戒力度等。
姚堅告訴記者,近期,按照國務院關於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統一部署,我國取消了“石油、天然氣、煤層氣對外合作合同”的審批,下一步將繼續理順職能,由“重事前審批”向“重事中事後監管”轉變。
商務部正在研究修改關於外商在華設立投資性公司和研發中心的規定,推動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研發中心等機構的在華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