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新華國際時評:安倍圖謀“圍堵中國”不會得逞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06月13日 18時14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6月13日電(記者 吳黎明)安倍晉三就任日本首相近半年來,頻繁展開針對中國的外交活動,圖謀構築“制華包圍圈”。一方面,安倍及其閣僚頻頻出訪,走訪了中國周邊近30個國家;另一方面,東京也沒忘“請進來”,前後邀請印度、緬甸等10多個國家領導人訪日。

    在釣魚島問題持續發酵之際,不少國際媒體認為安倍這些外交動作是圖謀拉攏一些國家對抗、圍堵、牽制中國,在為自己減壓的同時,重新確立日本在亞洲的主導地位。

    不過,“價值觀外交”也好,構建“自由與繁榮之弧”也好,打造“安全保障菱形圈”也罷,安倍圖謀“圍堵”中國註定是白費心思。

    早在2006年,安倍政權就拋出“自由繁榮之弧”的價值觀外交路線。而今,安倍重拾當年的外交概念,把拉攏美國及中國周邊國家“遏制中國”作為其對外戰略的重中之重。

    安倍去年年底上臺後,很快拋出所謂“戰略外交”“價值觀外交”和“積極主動外交”三原則。安倍的外交三原則不外乎是重彈冷戰思維的老調,打意識形態之牌,外加經濟利益籠絡一些國家,把矛頭對準中國。從實際行動看,安倍政權確實費了一番心思。

    從地域上看,安倍著眼于中國周邊,特別是東南亞。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與安倍本人先後訪問與中國有傳統友好關係的緬甸,試圖“摻沙子”,而且同時還不忘祭拜當年被當地軍民和中國遠征軍擊斃的日本侵略軍的墓地。安倍及其閣僚幾乎訪遍東南亞各國和澳大利亞,試圖打造所謂的“安全保障菱形圈”,並強化與菲律賓在軍事安全領域的合作。

    從方式上看,在突出經貿的同時,東京更在意政治、安全方面。經濟上通過減免債務、增加援助、增加投資等“甜頭”,擠壓中國的經濟影響力和空間;政治上聯合菲律賓、越南、印度等同中國有領海或領土之爭的國家,博取同情和支持,打造所謂的“統一戰線”。

    為此,安倍不惜大把撒錢,大造聲勢,表面上看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從根本上看,安倍“圍堵”中國的圖謀不會得逞。

    從經濟上説,中國周邊國家與中國的經貿往來日益密切,不是日本一廂情願就能翻得了盤的。拿東盟來説,日本雖是東盟第二大貿易夥伴,但中國才是東盟貿易夥伴中的“老大”。中國與東盟自貿區建成後,雙邊貿易與投資激增,2012年中國和東盟的貿易額達到創紀錄的4000億美元,雙向投資已達1000億美元,人員交往1500萬人次。難怪連路透社都評論説,東南亞國家在與安倍打交道時都會掂量掂量,“避免激怒中國”。

    在安全問題上,中國周邊國家,特別是東南亞各國當年飽嘗日本侵略之苦,人們對日本軍國主義始終抱有戒心。更何況,安倍不肯對侵略歷史進行反省,反而倒打一耙,妄圖挑戰戰後秩序,從長遠看必不得人心。《經濟學人》《金融時報》等國際媒體認為,安倍的一系列舉措帶有危險的歷史修正主義色彩,加劇了整個東亞地區的仇恨情緒。

    拿日本“重點經營”的緬甸來説,吳登盛總統不久前在三亞表示,緬方珍視緬中傳統胞波友誼和睦鄰友好關係。緬方致力於國家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希望繼續得到中方支持,歡迎中國公司繼續參與緬甸經濟建設。澳大利亞外長卡爾與日本外相岸田文雄會晤時明確提出,澳在釣魚島問題上不持立場。

    儘管東南亞個別國家因覬覦南海上中國的一些島嶼,暫時會與日本沆瀣一氣,但從大局看,大多數東南亞國家還是認同在《南海共同宣言》的框架下通過雙邊協商解決分歧,而且沒有一個國家公開支持日本對釣魚島擁有主權。

    更重要的是,中國已不是1894年甲午海戰時積貧積弱的中國,也不再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時一盤散沙的中國。當今的中國,經濟、軍力、國力已不可同日而語,世界的繁榮與穩定也離不開中國,中國豈是日本靠拉攏能“圍堵”得了的?談“圍堵中國”,日本自不量力。

 
 
 相關鏈結
· 外交部就安倍晉三擬向靖國神社供奉祭品等答問
· 外交部就安倍晉三稱參拜靖國神社理所當然等答問
· 外交部發言人就安倍晉三接受美媒採訪時言論答問
· 外交部就安倍晉三稱將重新考慮"村山談話"等答問
· 唐家璇分別會見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和政黨負責人
· 外交部發言人就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宣佈辭職答問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