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已到轉型關鍵期
——三大國際機構點評上半年中國經濟數據
新華社北京7月15日電(新華社記者韓潔、安蓓)國家統計局15日發佈上半年中國經濟同比增長7.6%後,新華社記者第一時間連線採訪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亞洲開發銀行、世界銀行三大國際機構相關專家。
看增速:經濟增長7.6%在全球意味著什麼?
“美國經濟今年預計增長1.7%,歐元區平均是負增長,日本可能達到2%,俄羅斯增幅預計2%……”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研究部首席經濟學家奧利維耶·布朗夏爾看來,當前中國的經濟增速無疑是全球經濟一大亮點。
“7.6%的經濟增速符合預期。”亞洲開發銀行駐華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對記者説,雖然今年一、二季度中國經濟增速再現連續放緩跡象,但下滑幅度均為0.2個百分點。“變化不是太大,仍屬溫和平穩的增長。”
環顧全球,世界經濟仍低速增長,且呈現“三速”增長格局:中國引領新興市場國家繼續保持“最快增長軍團”優勢,美國經濟正穩步復蘇,絕大多數歐洲國家仍在困難中掙扎。
但與此同時,中國、巴西、印度等新興經濟體集體放慢增速則印證了一個重要信號:歷經多年高速增長後,新興經濟體正逐漸步入“減速帶”。
布朗夏爾也注意到了中國經濟增速的放緩趨勢。幾天前,IMF更新了對全球經濟的預測。該機構預測今年中國經濟增速為7.8%,比4月份預測值下調了0.3個百分點。“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正成為影響全球經濟的三大新風險之一。”布朗夏爾説。
論風險:中國應避免追求短期經濟增長做表面文章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上半年投資仍然是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一大引擎,對GDP的貢獻率達到53.9%。
布朗夏爾説,大量投資拉動中國經濟增長,但很多投資來自於影子銀行。這使得中國宏觀調控決策者面臨兩難選擇:如果繼續維持高位投資,則會加劇産能過剩和信貸風險;但如果收緊信貸控制投資,則會導致經濟增速下滑。
“中國應更多關注投資質量,避免追求短期經濟增長做表面文章。”莊健説。
莊健指出,投資在發展中國家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國現階段發展也離不開投資的支撐,但投資的結構和質量很重要。
“如果沒有充分的經濟結構調整和産業結構升級,繼續加大投資只會使産能過剩問題更加嚴峻,也會進一步加劇地方債務和信貸風險。”他説。
對此,布朗夏爾認為,雖然中國經濟仍存在風險,但對宏觀調控決策者來説,仍然有足夠的政策調控空間防止經濟增速過快下滑。
求良策:中國經濟已到放慢腳步調結構關鍵期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國經濟能否實現持續健康發展,對全球經濟至關重要。
布朗夏爾指出,全球經濟實現持續均衡的發展,各主要經濟體都面臨結構調整的改革任務。對中國而言,需要在政策上注重提升增長潛力,增加消費對經濟增長的驅動作用。“如果説何時是實現這一轉變的良機,那可能就是現在。”
“中國經濟持續多年的高速增長,目前已到了需要慢下來調結構轉方式的關鍵階段。”莊健指出,當前支撐中國經濟增長的因素正在變化,中國亟須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而普遍共識就是要放慢增速,在兼顧經濟增長的同時,更重視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
世界銀行中國代表處首席經濟學家吳卓瑾説,當前中國經濟正處於轉型的關鍵時點上。過去30年中國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未來20年中國能否繼續保持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取決於中國當前如何通過改革進入一個高收入、基於服務業和知識密集型的發展階段。
“要實現這一轉變,需要中國以更大力度推進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建立更完善的市場經濟機制。當前在土地、勞動力以及資本等要素市場進行大膽的改革則是轉型的關鍵。”吳卓瑾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