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8月17日電(記者許曉青)自中央出臺“八項規定”以及中宣部等五部門下發關於節儉辦晚會的通知後,上海市對文藝晚會和節慶演出進一步實施總量調控,大幅度減少晚會和節慶演出數量,堅決制止豪華鋪張,厲行勤儉節約,使豐富多彩的文藝資源最大限度地服務基層群眾,受到了各界好評。
晚會“瘦身”:數量少了,規模小了
據上海市文廣局局長胡勁軍介紹,今年以來上海取消了傳統的新春音樂會、元宵晚會等,對一年一度的上海市各界人士春節團拜會等控制了出席人數,簡化了舞美佈置,減少了對明星、“大腕”的邀請。
今年年初,上海市新聞工作者協會牽頭對新聞界元宵團拜活動進行嚴格“瘦身”。往年的新春大聯歡場面比較大,今年改為輕鬆活潑的茶話會。不久以前,在一年一度的上海電視節和上海國際電影節舉辦期間,中外記者也明顯感受到了主辦方推崇“節儉、環保、高效”的新風尚。
上海廣播電視臺臺長裘新告訴記者:“今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簡化了開閉幕儀式,我們還取消了電視節的開幕晚會,打破了以往‘凡是開幕、必辦晚會’的慣例,以一場廣電行業高峰論壇取代開幕式,在落實中央最新精神的同時,務實推進廣電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得到了各地電視臺的積極響應。”
為進一步落實中宣部等五部委要求,上海廣播電視臺第一時間進行梳理自查,對“可辦可不辦”的晚會一律取消,在控制晚會總量的同時,為群眾搭建更大的演出舞臺。
此外,上海還實行八一、國慶等重大晚會“逢五、逢十”舉辦的規定。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上海各類晚會舉辦的數量下降了近50%。
創新演出形式 厲行勤儉節約
為從根本上杜絕大操大辦和鋪張浪費,上海堅持少而精的原則,在豐富思想內涵、引領價值追求和增強文化底蘊上下功夫,轉變文藝晚會和節慶演出的形式。
上海市文廣局藝術總監、世博會開閉幕式總導演滕俊傑説,在創新演出形式、依託高科技、減少大型文藝活動“一次性”的財力物力浪費方面,上海已經積累了一些成功經驗。
據了解,早在上海世博會期間,上海就整合資源,借助先進的聲光電技術,使原本“人山人海”的大型文藝晚會,在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規模方面更趨合理。滕俊傑説,“我們不僅採用環保可降解、可循環利用的道具材料和演出服飾,還研製了一批國産裝置設備,大大減少了進口設備的高投入。”
這種通過創新實現勤儉節約的辦法,現在已被繼承下來,許多大型活動通過可重復利用的電腦高科技投影,繼續降低大型晚會的物耗和演員成本。
鼓勵多采用本土演員、本地新人,也是上海正在探索的一種好辦法。大幅度增加本地演員、新人的出場頻率和比例,不僅減少了費用,還為本土青年文藝人才脫穎而出創造了更廣闊的平臺。
擴舞臺、搭平臺,讓群眾自發“天天演”
據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介紹,為滿足人民群眾對高質量文化藝術的需求,上海深入推進文化惠民工作,擴大受益群體。今年以來,在推進文化藝術如何走進群眾當中,採取了一系列新舉措。
8月中旬,上海正值高溫,東方衛視一個文藝欄目組走進位於黃浦江畔的市政重大工程虹橋南路越江隧道工地,慰問城市建設者。現場採取義演模式,舞臺設計因地制宜,舞美燈光也堅持少而精的原則,受到了建築工人的熱烈歡迎和一致好評。
從今年年初啟動的上海首屆市民文化節,跨度長達一年,其理念是搭建平臺、擴充舞臺,輔導、帶動群眾文化類社會組織和演出團隊的壯大,讓群眾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從而實現基層社區、樓宇、商圈、企業、學校等的“天天演”和“周周演”,培育出一批群眾文藝品牌。
剛剛成立不久的上海“九樂堂”是一個以“90後”為主力的曲藝表演團隊,其從無到有與市民文化節有著密切關係。近日,表演隊頂著攝氏40度的高溫在徐匯區田林社區的街坊內送清涼,相聲、快板、評彈、滑稽戲讓中老年人癡迷,也有熱鬧的開場街舞吸引年輕人駐足。
據記者觀察,群眾自發的文藝演出,既形式活潑,又勤儉節約。依託市民文化節的平臺,上海全市的音樂、舞蹈、美術、創意、書法、攝影、收藏等賽事貫穿全年,參加活動的市民近百萬人次,老百姓感嘆“意猶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