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9月24日電(岳德亮、王力中、趙方正)“活水暢河湖、碧水出千溪、清水繞百村。”在今年的浙江德清縣治水大會上,縣委書記張曉強的這一治水要求,正演繹成一幅幅全民治水的感人畫面。
對待水的態度反映出的是一個地方科學發展理念。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地區生産總值突破300億元的德清縣,在崛起的過程中提出了三條鐵規:低成本競爭的發展路不走;消耗資源、損害環境換取發展的路不走;靠傳統産業快速增長的路也不走。要走就走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生態與經濟共贏的路子。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2007年,南非遊客高天成遊玩時意外發現並相中了這個宛若世外桃源的三九塢。他租下當地4套泥坯房,經過裝修,辦起當地第一家“洋家樂”。在他的帶動下,外國遊客接連不斷,“洋家樂”雨後春筍般發展到35家。
外國人來了,村民們樂了。家住莫幹山腳三九塢的農家婦女何利群何利群説,她家舊宅出租給老外辦“洋家樂”,一邊收租金,一邊在“洋家樂”裏打工,一年收入幾十萬元。“現在一般的西餐我也會做,還能説簡單英語,這全都是托環境好的福!”
德清縣風景和旅遊管理局局長姚海根説,本地居民通過學習、借鑒外國人的低碳、休閒理念建成一批“洋家樂”,在給當地群眾提供就業崗位的同時,還帶動了不少綠色下游産業。
良好生態的價值正在逐漸顯現。在青山綠水間,村民王萬福家的筍幹、土雞蛋一到週末就被老外們一掃而空;楊柏貴家的30畝水田,專門種植老外喜歡的“稻鴨米”,這種米比普通大米貴出5倍,每年增收超過6萬元。
“生態優勢”有效帶動旅遊市場發展。今年上半年,德清接待國內遊客480.48萬人次,同比增長19.15%,入境遊客同比增長32.7%。這是德清生態優勢變身經濟優勢的一個縮影。
面對誘惑不忘“生態堅守”
清潔德清、綠色德清、美麗德清的背後,是綠色發展理念的強力支撐。至今,全縣11個鄉鎮全部進入浙江省級生態鄉鎮行列,其中10個鄉鎮已經是國家級生態鄉鎮。
早在2005年,德清就在全國率先提出生態補償機制,之後又出臺《深化完善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實施意見》《生態公益林管理辦法》等文件,使全縣百姓得到極大實惠,僅此,政府財政就支付補償資金超過5千萬元。
兩年前,德清出臺了主要污染物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管理辦法。如今,在德清投資項目,必須先過環保“一票否決關”。過去的5年裏,先後否決52個大項目。僅德清經濟開發區就否決了12項投資額達到18億元的重大項目。
關停竹拉絲廠、關閉小化工、森林城市創建、“清理河道”、“清潔鄉村”、“811”環境保護行動……系列專項活動,在政府主導、全民參與下,成效凸顯。
“不求最大,但求最佳”。面對大都市産業轉移大潮,面對自身“財政饑渴”的誘惑,德清以這種近乎倔強的“生態堅守”,走出了一條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之路。下渚湖濕地已成為大熊貓和一級瀕危動物朱鹮等國寶的棲息地。
生態優勢塑出發展優勢
初秋時節,記者來到位於武康鎮的湘溪現代農業綜合區, 在 “浙北精品中藥谷”裏,德清牧歌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虞儒雷正在仔細觀察鐵皮石斛的生長情況:“這批苗預計今年底就能采收了。”
在虞儒雷的眼裏,這片區域周圍沒有工業企業,不存在污染,水質清,光照充足,是符合鐵皮石斛等高端中草藥生長條件的“寶地”。
就在不久前,他與德清縣、浙江中醫藥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三方聯袂在湘溪現代農業綜合區建設“浙北精品中藥谷”,佔地7000畝。“我們打算用5年時間,整合各方資源,把‘浙北精品中藥谷’打造成為省內最大的高端中藥材生産、加工、科研、推廣、體驗基地。”
優勢在山水,潛力也在山水!43萬德清人要“小康”,更要“健康”。雖然一批批投資商不斷湧來,但並不是人人都能如願。比如在莫幹山鎮高峰村,從村幹部到普通村民,均遵守著“三不引進”制度:污染企業不引進,沒有合格標準的污染物處理系統的企業不引進,有擾民可能的企業不引進。
村民的解釋很質樸,“污染企業可能富得了一時,卻一定富不了幾代,搞得不好,家都會被污染企業給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