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25日電(新華社記者 侯雪靜、何雨欣)國家稅務總局最新數據顯示,截至9月16日,全國營改增試點納稅人共申報8月稅款125.37億元,其中24個新擴大試點地區納稅人申報稅款39.28億元,減稅43.97億元,標誌著新老稅制平穩過渡。
8月1日,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營改增試點推向全國。營改增這一從兩個稅種入手的“小切口”改革,對中國經濟的觸動之深,影響之廣前所未有。
營改增從“道道徵稅、全額徵稅”向“道道徵稅、道道抵扣”轉變,最直接減輕納稅人負擔。以湖北省襄陽市為例,自去年12月1日試點以來,全市3461戶營改增納稅人中,共有94.9%的納稅人稅負下降,平均降幅達到21.7%。
“對企業來講不單是幾個點稅率的變化,而是給整個産業注入活力。”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財務部副部長周繼軍表示,營改增促進企業主輔業分離,專業化發展,要求企業重新找準産業鏈定位,引導企業突出主業發揮核心競爭力,實現産業升級。
試點以來各地主輔分離趨勢明顯,同樣以湖北省襄陽市為例,納稅戶數由1067戶增加到現在的3461戶,增幅高達224.37%。
營改增表面上看是稅制結構的完善,實則觸及經濟結構調整,是“牽一髮動全身”的改革。
遼寧省東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張曉鷗説,以往業務環節越多稅負越重,營改增消除了重復徵稅。“企業從以前不得不外包,到主動尋求外包。”
隨著非核心業務逐步剝離,企業龍頭地位更加穩固。此外,由於抵扣鏈條更完整,出口退稅更徹底,産品國際競爭力進一步增強,推動東軟這樣的行業龍頭企業逐步走向全球價值鏈的上遊。
德勤稅務及商務諮詢合夥人林綏認為,營改增實際上是減少經濟發展的內部“摩擦力”,促進各産業間協作。
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白景明表示,出現主輔分離趨勢是改革發揮了稅收自動調節機制,促進産業分工細化,小行業規模擴張將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
以東軟為例,外包業務增多帶動了産業集群化發展,促進市場主體迅速擴張。“在政策引導下,東軟未來可以將更多業務放在中西部地區,不僅降低了公司成本,還可為當地解決就業和貢獻GDP。”張曉鷗説。
湖北省國稅局副局長姜鋒表示,將以營改增作為契機推動地方一般預算收入迅速增長、實現企業利益、國家政策和地方財政“三贏”目標的實現。
湖北省環宇車燈有限公司在營改增之後,註冊成立湖北環宇車燈有限公司研發中心。“在沒有成立研發中心的時候各部門都在‘吃大鍋飯’。成立子公司後,研發部門作為獨立的市場主體接受市場競爭,極大地激發了研發人員的潛力和積極性。”環宇車燈有限公司財務部負責人王超説。
滴水藏海,企業內部優化反映了經濟結構的調整。王超説,原來混業經營時企業是“梭形”,營改增後強調生産和研發的專業化發展,向更為合理的“啞鈴形”發展。更為合理的企業架構直接帶來利潤的上升,“今年將實現1000萬元的研發收入,較2012年增加700萬元。”王超説。
營改增目的不是讓輔業“單飛”,而是通過輔業帶動主業實現“雙飛”。武漢工貿有限公司營改增後,將物流業務剝離出來,成立了獨立的物流子公司湖北泰盛物流有限公司,依託原有物流渠道承接部分家電配送服務。
“一方面可以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另一方面在提供物流配送服務的同時,可以將配送的範圍擴大至公司銷售的産品,實現實體和電商兩條腿走路的方式。”武漢工貿有限公司財務總監郭學宏説。
遼寧省國稅局副局長常秀娟坦言,營改增是上下都叫好的改革,隨著納入試點行業的擴大,抵扣鏈條更加順暢,改革紅利將進一步釋放,對經濟內生力的推動不可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