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廣州11月3日電(記者 肖思思)曾經創新資源貧乏的土地如何引進“外腦”促進企業騰飛?高校與科研院所如何解決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的頑疾?——對於這兩個問題,廣東通過創新性的省部産學研合作,給出了答案。
廣東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多年來廣東省産業發展的劣勢是創新資源缺乏,近年來通過産學研合作,從省內外引來教育部屬高校、科研院所與廣東企業合作,在廣東逐漸形成了科技、人才資源集聚的“洼地”,打造了區域創新體系。
廣東志成冠軍公司與華中科技大學合作研發的大容量不間斷電源,曾經獲得中國專利金獎。這項産學研合作成果在北京奧運會新聞中心、比賽場館等配套工程中廣泛運用。該公司總工程師李民英説:“與華中科大合作的大容量不間斷電源技術,從無到有,為企業産生了很大的經濟效益,也帶動了國內相關技術電源廠家總體近100億元産值。産學研合作潛力無窮。”
“現在,電動汽車是一個發展方向,我們正開展技術儲備。”他介紹,嘗到了産學研合作的益處,目前,該公司繼續發力,正與北航進行電動汽車的充電器、蓄電池管理系統等方面的科研合作,準備抓住未來新能源汽車産業化的機遇。
廣東企業正從廣東省率先開展的省部産學研合作中受益。
科技部、教育部和廣東省于2005年9月在全國率先啟動了省、部聯合推進産學研結合試點工作,引導和支持全國高校及科研機構與廣東的産業界開展自主創新全面合作。經過七年多的發展,省部産學研合作已經由最初的“兩部一省”發展成為“三部兩院一省”(科技部、教育部、工信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共同推進産學研合作,推動廣東自主創新發展。
業內人士説,廣東曾經是高水平科研力量匱乏的土地。如今,通過與省內外頂尖科研力量的産學研合作,正變成一塊開放性的區域自主創新的沃土。
東莞市永強汽車製造有限公司是一家專用汽車製造企業。其油罐車、化工原料液罐車等産品幾乎佔據了華南地區和福建等省份90%的市場份額,但與國外先進水平比較仍有較大差距。北京理工大學鄧宏彬副教授作為企業科技特派員入駐後,背靠學校,通過研發將新型油罐車的重量降低了3噸左右,同時進一步提升了産品的性能。
“新型油罐車自重降低,車輛負載大幅增加,以1年跑10萬公里計算,每輛車可降低運費44萬元。”鄧宏彬説,傳統“傻大笨粗”的機械産品有高技術和信息化的支撐,顯著增加了産品附加值,提升了自主品牌專用汽車在國際市場的核心競爭力。
“鄧宏彬們”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科技特派員”。企業科技特派員行動計劃是廣東深化省部産學研合作的一種創新模式,它的優點在於:專家通過深入企業一線,及時了解、分析企業面臨的困境和技術需求,制定相應的應對策略和解決方案,量體裁衣地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
7年來,來自全國312所高校、332個科研機構的2萬多名專家、教授在廣東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産學研合作。企業組織實施的産學研合作項目總計2萬多項。截至2012年底,省部産學研合作累計實現産值突破1.2萬億元,利稅1700億元,獲得專利2.8萬多件,為企業培養技術和管理人才9.1萬人,有效促進了廣東産業的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提升了産業的核心競爭力。
“産學研結合中,一大批廣東企業已經深刻認識到自主創新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所在。”廣東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