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夢想在召喚 改革再揚帆--紀念改革開放35週年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11月07日 18時54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1月7日電

    新華社記者

    歷史,總在變革中迸發前進的力量。

    人類,總在夢想裏張揚時代的輝煌。

    35年前的歲末,中國共産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開啟了一場波瀾壯闊的偉大改革,中華大地,風起雲涌,春華秋實。

    35年後的今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在即,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又將開啟。

    改革開放--這個人們耳熟能詳的詞彙,對中國人來説,絕不是一個普通的概念,它不僅意味著歷史性的關鍵抉擇,也是走向未來的必由之路。

    夢想的召喚--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中國人民又將開始一場實現夢想的偉大出發

    1978年12月底,鄧小平當選為美國《時代》週刊年度世界風雲人物,這期雜誌的開篇之作標題便是《中國的夢想家》。

    2012年11月29日,中國共産黨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來到國家博物館,觀看《復興之路》展。在這裡,習近平總書記宣示了實現“中國夢”的堅定信心。9天后,在深圳蓮花山公園山頂的鄧小平銅像前,他向全黨全國發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號令--《時代》週刊稱這位中國新任領導人為“中國新一輪革新的中心人物”。

    35年,時空穿梭。夢想與改革,如影隨形。

    是巧合,還是歷史的必然?

    回望來路,答案就在其中。

    35年前,剛剛擺脫十年浩劫的中國,仍為“兩個凡是”的束縛困擾,徘徊于歷史的十字路口。

    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討論,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偉大轉折,中國共産黨人以改革開放的巨手撥轉前進的航向,億萬人民的命運從此轉變。

    如果把改革比作一部氣勢宏大的交響曲,那麼“恢復高考”可以算作前奏的第一節音符。

    1977年12月,正在北京密雲農村插隊的劉學紅“欣喜若狂”地走進了高考考場。她把“感受最深”的插隊生活寫進作文《我在這戰鬥的一年裏》,被選登在《人民日報》上。

    “如果沒有恢復高考,我可能還在山區挖樹,用力氣大小衡量自己的價值。”現在已是一家知名網站CEO的劉學紅感慨萬千。

    高考既改變了千萬個青年的命運,也改寫了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

    幾乎就在劉學紅走進考場的同時,曾因偷偷摸摸賣瓜子而入獄坐牢的年廣久重操舊業,此後憑藉“傻子瓜子”成為“百萬富翁”。

    如今,回想起鄧小平三次點名相挺,年逾古稀的年廣久感慨良多:“他不是在為我一個人撐腰,是在為全中國的私營業主和改革開放撐腰。”

    “你見過鄧小平嗎?”

    “見過,在夢裏。”年廣久這樣深情地回答。

    或許,劉學紅、年廣久們的經歷,無法完全代表這個時代所有中國人的命運,但像他們這樣因為改革開放而徹底改變人生軌跡的故事俯拾皆是。

    要讀書、要創業、要致富、要走出國門……35年間,改革開放放飛了無數個夢想,也釋放了無限的生産力。中國人對夢想的執著始終不變,對改革的信仰愈益堅定。

    1984年,11名科技人員、20萬元資金,在一間小平房內,柳傳志和他的夥伴們開始了夢想的耕耘,他們把自己的企業命名為“聯想”。“聯想”的英文譯為“傳奇”。

    24年後,聯想集團以年收入167.88億美元首次登上全球企業500強排行榜。如今,聯想更以16.7%的世界市場份額當之無愧地成為全球最大個人電腦供應商。柳傳志直白地説:“沒有改革開放,我就憋屈死了。”

    1989年前,世界500強企業中難尋中國大陸企業的身影。如今,中國大陸企業已有85家榜上有名。一批開拓者,如聯想一樣用改革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時代傳奇--

    電子商務的領軍者馬雲、全球最大中文搜索引擎締造者李彥宏、民族品牌的開拓者張瑞敏……改革大潮洶湧澎湃,風雲人物後浪推前浪。

    是改革為他們搭就了逐夢的舞臺,是對夢想的執著讓他們在這個舞臺上大放異彩。他們個人的命運變化,正是這個國家創造時代奇跡的生動寫照。

    夢想因改革而破土重生,改革為夢想而披荊斬棘。

    35年間,它在農村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中萌芽孕育,在價格闖關和國企改革中艱難破題,在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成長壯大,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國際競爭中歷練成熟。

    35年來,改革開放的纍纍碩果舉世震撼:中國經濟幾乎以年均兩位數增長,經濟總量從世界第10躍升至第2,佔世界經濟的比重從1.8%躍升至11.5%,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位列全球首位。中國成功地邁向世界舞台中央。

    這是面貌煥然一新的中國;這是面貌煥然一新的中國人民;這是面貌煥然一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如果沒有改革開放,深圳、浦東、天津濱海這些如今的排頭兵,可能還只是小漁村、農田和鹽鹼地。”上海社科院院長王戰説。

    世界驚嘆:為什麼市場經濟移植到社會主義中國,實現了老牌資本主義無法企及的跨越式發展?為什麼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能夠煥發出勃勃生機?

    答案既複雜又簡單。它來自於“中國道路”的正確題解,來自於中國的改革方程式,一次又一次打破“定律”、創新“模式”,讓這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大踏步趕上世界發展的大潮,前進在持續快速的發展軌道上。

    我們離夢想從未如此之近--穿越一個世紀的幽長,中國人強國富民的夢想歷歷在前。我們要在雄厚的基石上,再次吹響改革的號角,構建民族夢想的大廈。

    我們也從未遭遇如此嚴峻的挑戰--歷經改革開放的洗禮,“發展起來的問題一點也不比沒有發展起來時少”。我們要唱響改革的進行曲,在闖關奪隘中實現新的飛躍。

    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從傳統社會到現代社會,當中國用三十多年跨越了一些國家兩三百年的工業化進程,各種本應在不同發展階段出現的問題,也壓縮在同一時空集中爆發。

    改革開放35年後的今天,中國城鎮化率雖然過半,但還有數億農民工過著“半城市化”的生活,大量新生代農民工急盼跨過“市民化”門檻;雖然“中國製造”遍及世界,但8億件襯衣才能換回一架空客飛機;日益增大的經濟規模帶來“分配焦慮”,奔向全面小康路途遇到“利益敏感”,人民群眾渴望權力更加透明、權利得到尊重、文化得到提升、環境得到改善……

    改革再一次站在新的起點上,中國逐夢之旅又將開始新的征程。

    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堅持通過改革解決前進中的矛盾和問題。無懼風高浪急,中國共産黨始終堅定指引改革的航向:

    “不改革開放,只能是死路一條!”鄧小平同志1992年的南方談話振聾發聵。

    世紀之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確立,江澤民同志反復強調: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各方面改革。

    2008年,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週年大會上,胡錦濤同志堅定表示: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

    新的歷史起點上,習近平總書記向全黨和全國人民發出號召:我們要堅持改革開放正確方向,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敢於向積存多年的頑瘴痼疾開刀,切實做到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

    1978-2013,一個逐夢的35年。

    2014-2049,一個圓夢的35年。

    距離中國共産黨建黨一百週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只有8年,時不我待!

    回首昨天,雄關漫道真如鐵;

    珍惜今天,人間正道是滄桑;

    展望明天,長風破浪會有時。

    歷史時空中,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夢想與改革的強音匯聚在一起。

    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夢想的超越--勇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中國共産黨人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攻堅克難,引領改革航船駛向夢想彼岸

    2013年末,一場化解産能嚴重過剩的攻堅之戰正在艱難推進。隨著落後企業的關閉,相關人員的就業也在尋找新的出路。轉型無疑是痛苦的,但這是必須付出的代價。

    與此相比,更為深刻之處在於,産能過剩背後,有著諸多利益動機,源於地方官員對“官帽子”和“錢袋子”的考量。如何平衡結構轉型與群眾就業,如何改革幹部任用體制和中央地方財稅體制,至為關鍵。多重因素、多方利益的疊加,凸顯出中國改革突破的難度。

    這是改革的複雜之處--

    35年前,改革給億萬人民帶來了普遍實惠:冤案平反,農村實行包産到戶,企業打破平均主義“大鍋飯”,知識分子摘掉“臭老九”的帽子……

    35年後,改革正面對日益多元的社會階層,遭遇錯綜複雜的利益碰撞。

    “改革已進入膠著期。面對社會矛盾的堆積,發展風險的疊加,改革誰、誰來改,誰受益、誰受損,群體之間、體制內外、上下之間出現了複雜的社會心態。”中央黨校教授辛鳴説,改革再出發,就是要重新解放思想、凝聚共識,重新進行利益的調整。

    這是改革的艱巨之處--

    全面深化改革,就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

    這是一幅4米多長的“萬里審批圖”,上百個不同顏色的小方塊堆積排列,標明了一個投資建設項目的漫長征程:經過20個委、辦、局,蓋108個章,繳納36項行政收費,累計審批工作日2020天,即便按最短的關鍵線路走,仍需799個工作日。

    2013年6月,廣州市政協委員、民營企業家曹志偉接到中央編辦參加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座談會邀請函,隨即把他繪製的這幅圖寄到了北京。

    這幅圖中,36項行政收費,佔工程成本的比例高達11%。曹志偉説:“審批背後是部門利益。”

    據粗略統計,目前各級政府審批項目總數多達上萬項。

    ……

    政府那只“看得見的手”伸得過長,市場那只“看不見的手”難以施展,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頑瘴痼疾。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宋曉梧一針見血:“更有甚者,地方政府變成公司,地方幹部變成經紀人,地方權力主導資源配置,與幹部考核體制和財稅體制改革不到位有直接關係。”

    去年,宋曉梧到西部某地調研,當地的政協副主席高興地告訴他:“我今年日子好過,招商引資5000萬元指標完成了。”宋曉梧很驚訝:政協也有招商引資指標?得到的回答是,共青團、婦聯、紀檢都有……

    政府與市場邊界不清,已積存諸多惡果:資源浪費、環境污染,重復建設、産能過剩,權錢交易、貪污腐敗……

    轉變,勢在必行!但轉變,又何其之難?!

    出口商品法檢,不與國際接軌,卻難以取消;能源資源價格改革,拖延良久……權力的背後往往是利益。

    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劉勝軍認為,以中國當下的改革形勢而言,部門利益的藩籬和一些官員維護手中權力的慾望,比以往更為嚴重,改革的主要障礙是既得利益者。

    某種意義上講,今天,政府既是改革的主導者,也是進一步改革的對象。改革需要壯士斷腕,斷別人的腕難,斷自己的腕更是難上加難。

    在杭州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後看來,全面深化改革,核心就是放權、讓利、開放。放權,不但向地方放權,而且向老百姓放權;讓利,不但向地方讓利,而且向企業讓利;開放,不但要對外開放,而且要對內開放。

    這是改革的緊迫之處--

    全面深化改革,就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

    比利益分化更可怕的是利益的固化。今天,在一些地區和領域,社會財富分配的“馬太效應”,社會階層的板結固化,城鄉、地區、行業差距的拉大,桎梏著經濟的活力,撕裂著社會的共識。

    “如果説改革過去更多從增量利益的分配上入手的話,現在到了需要調整存量利益的時候了。”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所長聶高民説。

    現階段中國的改革,每一項決策,都可能受困于“做蛋糕”和“分蛋糕”的眾口難調;每一步創新,都可能面臨保守僵化和超越階段的雙重挑戰;每一次突破,都可能遭遇“漸進式”與“闖關式”的路徑選擇。

    然而,改革,時不我待。

    政府與市場、社會之間主體錯位,城市與農村之間“二元”掣肘,體制內與體制外差距拉大,中央與地方財權事權不匹配,一些關係出現失衡、失范、失序,都亟待改變。

    “人口紅利、資源紅利的衰減,急需改革紅利的彌補。”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魏加寧説,“中國經濟發展的矛盾不能再靠高速增長維持和掩蓋。今後的‘中國速度’,比的不是增長速度,比的是轉型的速度,説到底是改革的速度。”

    35年前,如絕地反擊,不改革,死路一條。

    35年後,如逆水行舟,不改革,不進則退。

    改革,不可能一片坦途。但不管怎樣的千難萬險,我們必須要勇敢地面對這一代人必須承擔的歷史責任。不管怎樣的驚濤駭浪,我們必須要有百折不撓、一往無前,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勇氣。

    深圳蓮花山公園的東南角,一座名為“自我完善”的塑像靜默無聲地守望著這座改革的前沿城市:半身大力士用力揮舞著錘頭和鑿子,開山劈石、雕鑿自身……

    中國改革的航船,正行駛在轉型的“歷史三峽”之中。除了激流勇進,我們別無選擇!

    夢想的力量--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中國共産黨將人民集結在改革的旗幟下,凝聚起實現夢想的磅薄力量

    小崗村,是中國改革的起點。這些“泥腿子”勇敢邁出的一小步,成就了整個中國跨出的一大步。

    35年前,按下“紅手印”的18位農民,如今已有7人相繼離去。他們當年以命相爭的土地如今也相繼流轉。

    當年的紅手印是在閆麗華家按下的。如今,老房已被推倒,代之而起的是閆麗華的“紅手印”農家樂酒家。他們又在新一輪的變革中築夢。

    人民,永遠是歷史的創造者、推動者。

    他們為改變命運永不停息的探索,正是改革生生不息的強大動力;他們追求夢想孜孜以求的進取,正是改革源源不斷的巨大推力。

    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説:不要把改革歸功於我一個人,我只不過是把人民群眾中的一些創造加以提煉和概括罷了。

    35年來,從小崗村探索“大包乾”到深圳特區“殺出一條血路”,從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到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共産黨正是將人民集結在改革的旗幟下,才掀起了時代的巨瀾。

    已是耄耋之年的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名譽會長高尚全曾參與黨的歷史上三份改革決議起草工作,談起改革,他伸出三個手指:“我一輩子搞改革,説來説去三句話: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讓人民共享。”

    站在新的歷史關口,重新審視人民之於改革的意義,我們更能感受到這句話的分量:人民是改革的創造者,也應是受益者。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周其仁説:“我們這一代以改革開放的參照係看,中國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新一代人的參照係不同了,他們對社會公正和公平的要求不同,從這方面講,不改不行。”

    美國前財長保爾森在《紐約時報》撰文指出,中國經濟改革的前景比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任何時期都要好……而“公眾的期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高”。

    從吃飽穿暖,到吃好穿好,從精神文化的訴求,到權利意識的覺醒,人民對改革有了更多的期待和呼喚。

    從勞資糾紛到徵地拆遷,從醫患矛盾到環境保護……多領域暴露的改革問題,在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常修澤看來,都是一種市場化與公正化的角力。市場化的初衷,是要提高整個社會生産的效益;公正化的原則,是要維護和增進全體人民的權益。

    “改革很宏大,但要落在細處實處,要讓老百姓受益,讓大家看得見摸得著。”瀋陽市鐵西區興工街道九委社區書記楊麗華道出基層群眾的心聲。

    能不能傾聽人民呼聲,能不能調整好各方利益,能不能激發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已經成為改革能否發掘和實現新的內生動力的關鍵!

    “改革一定要聯絡人民,接地氣。”四川省巴中市白廟鄉黨委書記張映上説,“抓住群眾的需求,尊重人民的首創,就抓住了改革的關鍵。”

    人民願望,是改革之源;群眾支持,是改革之基。

    經濟學家吳敬璉指出,改革要取得突破,不但需要領導人具有遠大的目光和很高的政治智慧,還需要大眾的積極參與和監督。

    “改革其實是一個函數,因變量是政治家的決策,自變量是公眾的創造和推動。公眾的創造和聲音,一旦形成社會共識,政治家就可以利用共識突破阻力。”劉勝軍説。

    “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外界注意到,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從提出“中國夢”到出臺“八項規定”,從反腐“老虎蒼蠅一起打”到推進行政、司法制度改革,中央新一屆領導集體不斷從回應人民群眾關切中,為改革尋求“最大公約數”。

    《求是》雜誌研究員黃葦町説,改革在日益逼近一些改革者自身的利益。改革的推進,越來越取決於我們黨的意志、勇氣和毅力,取決於能否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宗旨。

    “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習近平總書記飽含激情的話語,將一個政黨、一個國家與億萬人民的“中國夢”緊緊聯絡在一起。

    “高層的動作已經説明了改革本身的重要性,各方共識不言而喻。”中央黨校報刊社社長兼總編輯謝春濤表示。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説,希望與困難交織,機遇和挑戰並存,要實現中國夢,需要全黨全國人民共同付出更加艱苦的努力。

    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改革的力量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力量,它托舉著夢想之舟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夢想的方向--超越自我,超越歷史。社會主義中國將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明天

    2013年10月29日,一則消息的公佈舉世矚目。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決定,十八屆三中全會于11月9日至12日在京召開。《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將提請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成為“新形勢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綱領性文件”。

    全面深化改革,蓄勢待發,呼之欲出。

    10月8日,上海暴雨如注。這一天,上海自貿區正式受理企業登記註冊申請。全國各地創業者冒雨“搶灘”,綜合服務大廳裏排起了長龍。

    取消200多個行政審批項目、企業登記註冊審批由通常29天減至4天、運用“負面清單”投資管理模式……種種利好,讓這個呱呱落地的自貿試驗區全天接待註冊和諮詢客商2057人次。

    上海自貿區設立以來的績效,再次成為外界透視中國的窗口。路透社稱,這一改革“試驗田”彰顯了中國利率市場化和資本項目開放的決心,其效應堪比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相當於改革開放之初的深圳。

    就在上海自貿區掛牌前後,1500公里外的深圳前海特區感受到巨大的競爭壓力。他們立即將企業審批登記由9個工作日縮短為3天。

    “前海已進入‘戰時狀態’。我們吸收專家、企業等多方意見,還將研究上報20條左右的金融創新政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管理局局長張備説。

    一份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改革報告近日在網上廣為轉載。這份報告建議新一輪改革要構造一個富有活力、創新導向、包容有序、法治保障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備受關注。

    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改革的熱情在涌動,改革的共識在凝聚,改革的實踐在昇華。

    世界矚目中國--

    英國前首相布朗撰文認為,三中全會將是精心策劃的對改革深思熟慮的研討過程的高潮,有望使中國引人注目的上升之路實現另一次的飛躍。

    德國《法蘭克福彙報》網站報道,中國改革計劃意義深遠,這讓人想起1978年開啟改革開放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也讓人想起1993年宣佈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十四屆三中全會。

    外界的聯想源於一系列改革新氣象。

    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緊鑼密鼓地部署推進一系列重點領域改革,一些長期制約發展的突出矛盾正在得到破解。

    新一屆政府把轉變職能作為開門第一件大事,已取消下放334項行政審批等事項;放開貸款利率管制使得利率市場化邁出關鍵一步;取消公司最低註冊資本等限制;研究制定養老改革頂層設計方案;對月銷售額不超過2萬元的小微企業,暫免徵收增值稅和營業稅;擴大營改增試點範圍……

    “對小微企業免稅使其輕裝上陣,我們呼籲了8年,現在終於實現了;鼓勵民間資本發展民營銀行我們呼籲了15年,今年也看見了積極進展。”民建中央副主席、經濟學家辜勝阻説,今年以來改革幹成了一些“多年想幹而未能幹成”的事情,提振人心。

    歷史經驗表明,必須在最有利於發展的時期,用持續的奮鬥和變革,贏得有利於發展的一切條件和機會。

    歷史也在昭示,改革開放是一場深刻革命,必須準確把握其歷史必然性和規律性。中國是一個大國,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既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又必須頭腦清醒,堅持正確方向,不斷推動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既要加強宏觀思考和頂層設計,又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讓改革開放的航船穩健前行。

    “如果之前的改革是1.0版本,那麼現在需要升級到2.0版本。”胡鞍鋼説,根據黨的十八大的構想,統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等“五位一體”的全面改革,為發展增添新動力,是中國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目標。

    全面深化改革,必將迎來一個更具活力的中國--

    5月13日,是淘寶網創立十週年的紀念日。當初只有10名創始人的淘寶網如今有2萬多名員工,網上每天産生3000萬個包裹,5000萬筆生意,1億人在參與交易……

    阿裏巴巴集團首席市場官王帥説,這就是市場的力量!

    他説:“13億人口的中國,蘊藏著巨大的商機。新技術革命興起,帶來了無限的機遇。市場一旦掙脫束縛,就會迸發夢幻般的活力,滾滾財富將在創造中奔涌而出。”

    全面深化改革,必將迎來一個更加強盛的中國--

    發展仍然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總鑰匙”。改革將開掘出中國巨大的發展潛力,撬動綜合國力再上臺階。

    英國《經濟學家》發表文章預測,中國經濟總量將在2019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經濟學家們預計,到2020年中國人均GDP將達到1萬美元左右,接近或者達到世界銀行現行高收入國家劃分標準的下限。

    “隨之而來的是,基礎設施建設、技術水平、教育文化質量以及軍事實力的進一步提高。這應該是21世紀影響人類發展進程的重大事件。當然,即使如此,中國的人均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需要不斷追趕。世界需要一個強盛的中國,中國也需要為世界作出新的貢獻。”胡鞍鋼説。

    全面深化改革,必將迎來一個更加公平的中國--

    35歲的王華君從湖北秭歸大山中走出,到宜昌打工17年。“我的夢想是做同樣的工作享受同樣的權利,生病能就醫,孩子有學上,養老有著落,真正感覺到我屬於這個城市。”作為當地出租車行業工會副主席的他,在網上建了農民工群,收集著工友們對於改革的建議。

    深圳市馬洪經濟研究發展基金會理事長李羅力説,過去吃不飽肚子,快速發展是第一位的。現在生活好了,群眾的權利意識提高了,光靠快速發展遠遠不夠,下一步要建立保障公平正義的制度,實現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

    全面深化改革,必將迎來一個更加文明的中國--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文明是國家的軟實力,精神文明必須要和物質文明一起全面發展。

    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一直忙於文化遺産保護,今年6月他主持成立了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研究中心。

    他説:“我的理想是社會的文明。所謂民族復興,實質是文明的復興,社會的最終理想是高度文明的社會。社會應該這樣,有文明準則,有文明底線,人人都文明自律。”

    全面深化改革,必將迎來一個更加美麗的中國--

    華北、東北地區近來霧霾籠罩,環境問題再度成為大家同呼吸共命運的焦點。中國氣象局的監測顯示,今年以來我國平均霧霾日數為52年來最多。剛剛出臺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直面嚴峻考驗。

    “關鍵是要建立並嚴格實施一整套推動節能減排、有利於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使得消耗資源的成本越來越高,保護環境的收益越來越大,才能形成真正的長效機制。”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許光建説。

    全面深化改革,必將迎來一個更加開放的中國--

    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正從東部向西部、沿海向內陸延伸,在歷史與未來中交匯。

    “在後國際金融危機時代,一些新的貿易投資自由化安排正對世界格局産生深遠影響。要保持清醒頭腦,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從快速變革的世界格局中搶抓新機遇,汲取推動國內改革的新養分。”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諮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説。

    恩格斯曾斷言,社會主義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

    35年來,中國正是以“經常變化和改革”的姿態,走出一條充滿生命力和優越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夢想,從歷史深處走來。

    64年前,新中國的禮炮圓了中華民族獨立解放的夢想;

    35年前,改革開放的大潮激發起億萬人民實現現代化的夢想。

    今天,改革的號角再次吹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唯有敢於夢想的國度,才是充滿希望的熱土!

    唯有勇於變革的民族,才能創造光明的未來!

    此時此刻,13億人把目光投向即將描繪新的改革藍圖的重要會議--中國,又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 

 
 
 相關鏈結
· 圖表:改革開放35年 中國糧食産量穩定
· 圖表:改革開放35年,我國財政實力明顯增強
· 圖表:改革開放35年 我國國民經濟蓬勃發展
·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年均增長9.8%
· 新華社社評:踏上改革開放偉大新征程
· 圖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年均增長9.8%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