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轉型挑戰 推進結構調整
——改革開放35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述評之二
新華社北京11月21日電 (新華社記者張辛欣、陳煒偉)這是一組令人驚嘆的數據:35年來,我國年均經濟增速9.8%,高於世界同期平均增長近7個百分點,創造出獨一無二的“中國速度”。
這是一組令人回味的數據:35年來,工業和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實際增長超過10%,城鎮化水平上升了34.7個百分點,經濟發展協調性和可持續性不斷增強。
改革開放以來,結構調整始終貫穿于經濟發展主線之中,直面轉型陣痛,我們不斷探索發展與轉型的平衡點,為經濟社會贏得柳暗花明的新局面。
結構調整貫穿經濟發展主線
見到紅豆集團常務副總裁周鳴江時,他向記者展示的不僅是服裝生産線,還有一片鬱鬱蔥蔥的紅豆杉樹林。周鳴江説,要把這種特殊的樹木做成面料用在服裝上。
他説,紅豆要借助科技轉型升級,在將來發展中佔據主動。
從服裝加工到注重科技含量,從依賴出口到立足內需,紅豆的變化是中國經濟轉型發展的縮影。向未來要主動,不僅是紅豆面臨的課題,更是經濟結構調整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經濟結構好比一座大廈的根基,根基穩固平衡,房子才能結實持久。”在基層經濟一線深耕30餘年的浙江省嘉興市港區管委會主任石雲良説,改革開放35年來,我們從未忽視“根基”的鑄造,不斷轉變發展方式,尋求增長內生動力。
——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産業結構更趨優化,三次産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産總值中所佔的比例調整為10.1:45.3:44.6。
——從關注發展速度到更加關注質量和效益,不再以GDP增長論英雄,淘汰落後産能,加大高新技術投入,實現區域間、産業間全面發展。
——從依賴出口和投資到投資、消費、出口並駕齊驅,經濟增長引擎動力悄然切換。去年,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分別為55.0%、47.1%和-2.1%。
正是基於35年來打下的良好“根基”,方能創造出舉世震撼的“中國速度”,也正是由於對經濟結構的不斷審視思考,中國經濟開啟了轉型升級的新征程。
結構調整催生經濟增長新亮點
面對服裝市場低迷,國內男裝生産企業依文集團用個性化定制打開新局面。“我們不僅做服裝,更要提供衣著服務,甚至去管理客戶的衣櫥。”依文集團董事長夏華説,依文今年上半年的銷售額中,40%至50%的增長來自於對客戶需求的深度挖掘。
改革開放進程中,直面陣痛,逆境求生的例子比比皆是。果斷調整發展方式,不僅挽救企業于生死邊緣,也探尋出新的增長點。
“很多新的增長點來源於對現狀提出的解決方案。轉型升級為企業帶來的生機,也惠及千萬産業,為整個經濟發展迎來脫胎換骨般的巨變。”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王晉斌説。
從治理污染入手,一個包含節能、環保的綠色産業正在形成;從化解落後産能切入,加大科技創新和産業梯度轉移,經濟發展尋得更廣闊空間……
“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消費手段很可能成為繼住房、汽車之後,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新突破口。”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説,預計到2015年,最終信息消費規模有望超過3.2萬億元,帶動相關行業新增産出超過1.2萬億元。
結構調整帶來百姓生活新局面
一張新華社近日播發的22年前的老照片和其中身著短裙的時尚女孩引發網友熱議。時光荏苒,照片中的大連“女孩”陳曉露已年過半百,家裏住上了比當時大幾倍的房子。
35年來,得益於經濟結構調整,百姓的生活也迎來新的變化。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1倍,農村居民增長58倍;城鎮居民人均住宅建築面積增加26.2平方米,農村居民增加29平方米。
收入是生活提高之源,就業是民生改善之本。三次産業的結構優化和城鎮化的推進對於促進就業、提升收入功不可沒。35年來,我國就業人員年均增加1075萬人,大量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産業有序轉移。
結構調整同樣助推消費升級。多年來我國居民消費領域不斷拓展,從自行車大國到汽車消費大國,從傳統“三大件”到手機、平板電腦,轉型創新讓百姓生活更便捷,新需求結構正在形成。
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説,從前二十年解決吃穿,過去十年解決住行,到現在百姓更加追求生活品質,消費結構正步入多元化時代,也為中國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不斷注入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