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延安11月28日電(記者陳晨、李一博)27日中午,時隔整整4個月後,記者再次見到了陜西省延安市延川縣文安驛鎮上驛村村民袁小利,他熱情地招呼記者走進他家的小院。皮膚黝黑的陜北漢子臉上已不見愁容,笑臉裏透著卸下疲倦後的輕鬆。
今年7月28日,延安遭遇“百年一遇”強降雨災情時,記者曾來到袁小利家中採訪。彼時的情景至今仍令記者記憶猶新:住了20多年的三孔石窯洞被強降雨完全摧毀成為瓦礫,站在一片狼藉的院子裏,袁小利欲哭無淚,妻子石建梅則在一旁不住地抹著眼淚。記者意欲發問,卻不忍觸碰失去家園的老鄉心底最深的苦楚。
4個月過後,還是這方小院,袁小利的家已經變成了嶄新的2間平房,屋內用上了爐子和電暖氣,陳設難言豪華卻也簡潔大方。“搬進來有半個多月了,最近再收拾一下,就在新家裏過年了。”袁小利樂呵呵地説,“蓋房花了3萬元,政府給每個倒房戶補貼3萬元,剛好填上了缺口。最近又給每戶發了一噸煤,終於不用擔心在寒冷中過冬了。”
時間撥回到令萬千延安人心痛的這個夏天。7月3日至8月初,一場罕見的持續強降雨肆虐了位於黃土高原腹地的革命聖地。在這座原本以乾旱著稱的城市,相當於往年同期5倍的降雨在20多天內傾瀉而下,引發了洪澇、山體滑坡、泥石流等重大災害,7.4萬間遍佈在千溝萬壑山峁間的窯洞垮塌或嚴重損毀,22萬人失去家園。
災難過後,面對滿目瘡痍,延安人開始了從未有過的艱難重建。保障受災群眾有房子住、溫暖過冬,成為當地政府災後重建的首要任務:一批保障性住房直接轉化為安置房,補貼受災群眾優先入住;對倒房戶就地重建,政府統一規劃監工,給予每戶3萬元的補助;今冬暫時無法住進新房的群眾,納入搬遷安置計劃,給予每人900元的補助資金,鼓勵其投親靠友、鄰里互助。
4個多月過後,數以萬計的新房在延安各縣區拔地而起,記者驅車行走在山山峁峁間,不時可見規劃整齊的一排排連體房屋或獨棟新房。26日下午,記者再次來到當時受災最為嚴重的延長縣鄭莊鎮吳旗村,村民白雲成正和妻子在新房門前貼著對聯,他們身後,是政府統一規劃的2排80多間新房。暴雨中失去了3孔窯洞的他們,此刻正品味著喬遷新居的快樂。
“政府為我們選址、規劃、設計房屋樣式,我們家蓋4間房花了9萬元,政府給補了3萬。要不是政府幫我們一把,做夢都不敢想能住進這樣的好房子。”白雲成順手給記者指了一下,“現在水電路都通了,村裏新建了公共廁所和垃圾臺,生活可方便多了。”
延安市災後重建辦公室副主任楊志旗介紹説,截至11月21日,延安就近就地重建住房的2.9萬戶已全部建成,入住率達到70%以上;計劃年內在現有保障房和移民搬遷房安置的1.09萬戶已全部入住,明年初安置的0.9萬戶正在抓緊完善入住條件。其餘受災群眾則通過入住敬老院、發放生活補貼鼓勵投親靠友等方式安置,到明年年底,所有受災群眾都將住進新居。
在延安災區回訪的3天裏,記者隨處可見受災戶喬遷新居的場景,感受到他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許,受災群眾對黨和政府最淳樸的情感每每令人感動。但與此同時,延安災後重建這篇“大文章”還遠遠沒有寫完——
部分受災區縣的道路僅以應急恢復為主,還沒有達到暢通水準;一些村落的農田水利設施受損嚴重,恢復生産能力尚待時日;有的農村地區供水還存在困難;受災嚴重的縣區多是財政窮縣,基礎設施重建“捉襟見肘”……
儘管困難依舊,但延安人臉上已經有了笑容。“人在家就在,重建新家園”,這句災害肆虐時記者在災區經常看到的標語,成了臨別時延川縣王家河村受災群眾周懷忠口中的話語。已經搬進安置房的他説,“最難的日子已經過去了,有了黨的好政策,沒有啥克服不了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