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轉型“牛鼻子” 砥礪奮進“率先路”--訪中共江蘇省委書記羅志軍
新華社南京11月30日電(新華社記者 馮誠 郭奔勝 蔡玉高)黨的十八大以來,肩負著“兩個率先”重任的經濟大省江蘇有著怎樣的新追求?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是什麼?又有哪些有力的創新之舉?……29日,記者就如何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等內容,專訪了中共江蘇省委書記羅志軍。
記者:對照黨的十八大精神和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江蘇對自身發展有何新要求?
羅志軍: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這是中央賦予江蘇的重任,也是“兩個百年”目標在江蘇的具體化實踐。按照十八大和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我們重新審視了以往的發展思路,進一步豐富提升了“兩個率先”目標內涵,對相關指標體系作了修訂完善,提高了實現率先的標準,調低了經濟增長速度,放寬了達標時限,更加注重發展質量和民生。
記者:踐行“兩個率先”,您認為當前江蘇最急迫的問題是什麼?
羅志軍:那一定是轉型升級。江蘇是製造業大省,近年來,外部環境波動讓我們的經濟不斷經歷考驗。當前,江蘇經濟正處於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疊加的階段,需要應對和破解的難題很多,轉型升級是最重要的,抓住了它,就等於抓住了“牛鼻子”。
記者:如何推動轉型升級呢?
羅志軍:近期到江陰海瀾集團的調研讓我深受啟發。今年服裝行業並不景氣,但海瀾卻能實現銷售125億元,同比增長50%以上,稅收有望超10億元。他們已經從傳統的生産製造轉為做物流、做品牌、做設計、做銷售。
海瀾的實踐告訴我們,推動經濟轉型,必須堅持企業為主體,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這是我們近年來下大力氣抓的事情。區域創新能力排名“四連冠”是對我們工作的一個肯定。在前兩年推進大中型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的基礎上,今年我們又建立了省級産業研究院。前三季度,我們的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增長32.8%和13.6%,這也説明我們的創新工作是有成效的。
當然,推進轉型發展還要抓好調整産業結構、生態保護、城鄉發展一體化等一系列工作。
記者:説到産業結構,今年以來江蘇的光伏産業、船舶與海洋工程産業都經歷了“寒流”,您怎麼看?
羅志軍:這個問題要辯證地看。近年來,江蘇的新興産業發展非常快,光伏産業、船舶與海洋工程産業等尤為突出。但這兩年,特別是今年以來,一些行業、企業並不景氣,部分企業遭遇生存危機。這是個警醒,表面看是國際大環境不好,實質反映了我們抵禦風險能力不足,産能結構不盡合理。當前,我們正進一步深化産業結構調整,重點加快構建現代産業體系,組織實施十大戰略性新興産業推進方案,深入推進現代服務業“十百千”行動計劃。同時把化解部分行業産能過剩矛盾作為重點任務,實行“分業施策”,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年前三季度,江蘇新興産業銷售收入增長18.8%,服務業投資增長22.6%。
記者:入冬後,江蘇一些城市的霧霾天增多,請問在生態文明建設上江蘇有何新舉措?
羅志軍:這個問題很迫切。現在,江蘇主要河流普遍遭受污染,大氣灰霾污染呈加重趨勢,環境質量與群眾期望有很大差距。對於來自資源環境的“硬約束”,一定要有“硬措施”。
今年7月省委全會對深入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工程、全面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作出部署,明確提出經過10年左右的努力,率先建成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省。我們劃定國土面積不低於20%的生態紅線,形成剛性約束;持續展開生態空間保護等“七大行動”;加大生態保護修復力度,減少污染排放。堅決做到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兩個率先”的重要標桿。
記者:轉型發展最終要落在民生上,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也指出,城鄉二元結構堅冰是當前急需破解的民生難題,江蘇對此有何應對之策?
羅志軍:對於城鄉二元結構問題,我們一直很重視。民生怎麼樣,先得看收入。去年江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9677元,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9.9%;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12202元,實際增長10.1%。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43:1,是全國各省份中差距較小的。我們的下一個目標是2017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我們正大力推進城鄉規劃、産業佈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就業社保、社會管理“六個一體化”,提高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促進城鄉互動發展、共同繁榮。從明年起,全省將實行統一的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城鄉居民養老真正實現“一視同仁”。
對於“兩個率先”,全省上下已形成共識:無論是蘇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是蘇南開啟基本實現現代化新征程,都重在探索過程而不簡單看指標是否達標;不僅要看平均數,也要看大多數和極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