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昌12月2日電(記者王經國、李宣良)12月2日1時30分,萬眾矚目的嫦娥三號實現“零窗口”發射。1時49分,探測器準確進入地月轉移軌道。
“零窗口”的發射為嫦娥成功落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那麼,嫦娥三號的“零窗口”是如何實現的呢?
“首先是技術上的創新。”探月工程發射場系統副指揮長趙民説,根據任務要求,嫦娥三號要一次入軌,直接進入近地點高度210公里、遠地點高度36.8萬公里的地月轉移軌道。“這對火箭的發射精度提出了高要求。”
趙民説,發射中心首次採用雙激光慣組加衛星導航修正複合制導方式確保火箭的入軌精度。
“就是通過內測設備和外測設備同時對火箭的飛行狀態進行監控並及時進行修正。”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測發總體室主任符菊梅説,激光慣組平臺借助於陀螺等敏感器判斷火箭的飛行姿態,並利用數字化方程模式計算出如何進行較正等。衛星導航修正裝置接收火箭的外測信息,並彌補可能出現的內測設備系統誤差。“相當於為火箭精確飛行加了一個雙保險”。
對發射場區氣象信息的精確預報為“零窗口”發射發揮了重要作用。“氣象中心對40年來的氣象資料進行分析比對,對8000米到12000米的高空風進行精確預測,建設地面氣象自動觀測系統,實施場區逐時逐段精細化預報,把數值預報從5公里範圍縮短到3公里,氣溫預報誤差不超過1攝氏度。”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高級工程師江曉華説,通過對氣象因素的精細化預報,確保了“零窗口”得以成功實施。
“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是實現‘零窗口’發射的重要前提。”趙民説,發射中心提出了組織指揮零失誤、技術操作零差錯、設備設施零故障、任務軟體零缺陷、判讀對比零遺漏、完成任務高質量的“五零一高”目標,形成涵蓋任務管理、人員場所管理、技術安全管理、裝備維護管理等主要領域、體制健全的現代管理模式,不斷推動精細化管理向基層、向末端、向崗位落實。
此外,為滿足嫦娥三號任務需求,測發系統先後完成光纖中繼系統適應性改造等7項升級,完成了場區空調聯試、供電、行吊等19項例行試驗。測控系統增加了西昌指控大廳圖像增強系統。通信系統完成了電視監視系統建設。
“可以説,‘零窗口’的實現真正體現了嫦娥工程各系統間密切協同,特別是發射場整體發射能力和各分系統設備設施的可靠性。”趙民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