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6日電(記者 劉羊旸)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堅持把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放在各項工作的首要位置,以保基本、兜底線、促公平、可持續為準則,不斷築牢民生保障底線。
保基本,解民生之憂
對於包頭市東河區北梁的孫耀成老兩口來説,這個冬天不再寒冷。從燒炭爐子到集中供暖,從千人共用的旱廁到自家獨立的衛生間,棚戶區改造工程使他們的“憂居”變成了“宜居”。
群眾之所憂、百姓之所難,也正是黨和政府優先要解決、全力保障的事。十八大以來,一系列民生舉措相繼出臺,一張全覆蓋、保基本的民生保障安全網正編織得越發大而密:
——在過去5年大規模改造棚戶區取得顯著成效的基礎上,今後5年再改造城市和國有工礦、林區、墾區的各類棚戶區1000萬戶,其中2013年改造304萬戶;
——建立健全社會救助制度,推進以法治方式織牢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安全網;
——加快健全全民醫保體系的進程,鞏固和擴大覆蓋面,根據經濟發展水平提高醫療保障水平。以省區市為單位,推開20種重大疾病保障,在明確臨床路徑和限定費用的基礎上,實際補償比達到70%左右;
——完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推進廉租房、公租房並軌運行……
這些實實在在的政策措施,既順應了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同時也體現了黨和政府改善和保障民生的決心。亞洲開發銀行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説,全面小康是全體人民的小康,只有充分關注中低收入人口基本生活,切實加強社會管理和底層群眾生活保障,才能實現社會、經濟同步發展。
促公平,構建人民平等參與和發展的環境
來自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山西石樓縣的任龍龍,今年以理科567分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成為“貧困地區專項生”政策的又一個受益者。2013年,山西面向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實施的“高考扶貧”政策由21個縣擴大到36個,今年山西省共有702名貧困學子進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國內名校。
治貧先重教。十八大以來,一項項促進教育公平、均衡教育資源的政策連續出臺:國家決定進一步提高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學生比例,讓更多勤奮好學的農村孩子看到希望;部署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不讓貧困家庭的孩子輸在成長“起點”……
一年來,一系列保障起點公平的政策措施接踵而來——
就業是民生之本。為努力實現就業機會平等,杜絕“拼爹就業”“蘿蔔招聘”現象的發生,國家要求完善公務員招考和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制度,加強國有企業招聘活動監管,大力營造公平的就業環境;對享受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畢業年度內高校畢業生給予一次性求職補貼;要求將每一名有就業意願的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都納入公共就業服務。
今年春節前夕,《關於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若干意見》出臺,30多條改革路徑勾畫出求公平、促正義的“路線圖”。
在創業方面,推進公司註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降低創業成本,為居民自主創業去除了“門檻”,以構建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公平正義是發展的活力源泉與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徐紹史説,要通過改革構建各類企業平等競爭和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制度環境。
可持續,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在北京工作生活的高翔,每天出門前都要關注下當天的空氣質量指數,指數高則要戴上口罩做防護。《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發佈之後,高翔對未來充滿期待:“隨著行動計劃的實施,相信霧霾天數會逐漸減少,到時我就不用總戴著口罩出門了。”
空氣、水、食品安全、人居環境,圍繞老百姓反映強烈的民生問題,黨中央、國務院將其作為改善民生的重要著力點,努力實現突破。
5月,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進一步加強嬰幼兒奶粉質量安全工作,要求全社會都要本著對下一代高度負責的態度,為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環境。
9月,國務院發佈《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為我國未來五年大氣污染防治勾勒出一幅明晰的路徑圖。提出經過五年努力,使全國空氣質量總體改善,重污染天氣較大幅度減少;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空氣質量明顯好轉。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河北省社會科學院鄧小平理論研究所所長王彥坤説:“決定從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和訴求入手,對群眾呼聲很高的社會熱點問題都作出了回應。相信隨著改革措施的落實,人民群眾將得到更多實惠,人民生活將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