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抗災穩産“十連增”——黑龍江大災之年再奪豐收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12月21日 15時56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哈爾濱12月21日電(記者 孫英威 管建濤)先有大範圍嚴重春澇,後遇15年來最大洪水,黑龍江大災之年再奪豐收。來自黑龍江省政府部門的數據顯示,今年全省實現糧食總産“十連增”。

    站在新的起點上,産糧“狀元省”黑龍江又擔起先行開展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的重任,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繼續探路前行。

    強水利夯基礎 災年再奪豐收

    去冬今春,黑龍江省降雪量為1961年以來第一位,全省今春偏澇耕地一度接近8000萬畝。黑龍江省千方百計保存春耕,因氣象條件不利耽誤的時間硬是被搶了回來。就在各類作物長勢良好之際,一場洪水又席捲了大半個“北大倉”。洪澇災害一度造成全省3000多萬畝農作物受災。

    災害之年,黑龍江省近年來不斷加強的農業基礎建設和農機建設發揮了威力。省水利廳廳長陸兵介紹,僅2012年全省就落實水利建設資金180億元,一年投資比“十五”投資總和還多50億元,農田抗災能力和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高。有關部門還主動指導農民抗災自救,搶排田間積水,儘量減少糧食損失。省農機部門組織農民將2200多臺水稻收穫機械由輪式改成半鏈軌,大幅提高機收效率,確保糧食顆粒歸倉。

    黑龍江農墾二九一農場水務局局長孫敬國説:“今年全場9個抽水泵站一起上,全場抽水量達到1.5億立方米。”由於排水及時,二九一農場只有一些低窪地塊出現減産,水稻、玉米平均畝産達到1200斤左右。

    調結構重科技 釋放增産潛能

    從2010年糧食總産首次突破千億斤,到2011年成為全國糧食生産第一大省,再到2013年大災之下再奪豐收,在支撐黑龍江糧食生産“十連增”的過程中,除了基礎設施、農機投入等外部因素,農業種植調整和科技含量提高等內在因素功不可沒。

    糧食作物和高産作物面積增加帶動了大幅增産。來自黑龍江省農委的數據顯示,今年全省糧食作物面積達到21413萬畝,增加530萬畝。全省種植結構不斷優化,玉米、水稻兩大高産作物播種面積再創新高,玉米、水稻播種總面積比上年增加1500萬畝左右。

    黑龍江省巴彥縣西集鎮興旺村農民方成忠説,當地大豆畝産只有300斤,玉米畝産則能高達1500斤,一畝地就差1000多斤糧食。據省農委測算,僅高低産作物置換,就可增産糧食90億斤左右。

    為進一步提高玉米單産水平,今年黑龍江各地以高産創建活動為抓手,大力推廣玉米大壟雙行高産栽培技術模式,推廣面積超過1000萬畝。寶清縣農技推廣中心主任崔天祥説,寶清今年玉米種植面積160萬畝,由於廣泛應用玉米大壟雙行技術,很多玉米公頃産量達到10噸以上,一些地區甚至達到每公頃15噸,而以前當地農戶的玉米每公頃産量只有七八噸。

    “十連增”不忘“轉方式” 綜合改革再破發展瓶頸

    已佔全國糧食總産十分之一的黑龍江省在實現“十連增”的同時,也在不斷開展農業現代化實踐,探索新形勢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有效途徑。

    如今,黑龍江省田間綜合作業機械化程度已超過90%,全省農民專業合作社也發展到4萬家左右,有效促進了土地規模經營,提高了農業標準化程度和生産效率。但多年的持續生産也使承載糧食産能的黑土層過度消耗,部分地區黑土層已出現土層變薄、肥力下降的趨勢。

    為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黑龍江省在雙城、蘭西、泰來等地示範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深松整地、秸稈還田,增加土壤肥力,讓黑土地産糧、休養兩不耽誤,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

    除技術層面外,黑龍江省還在制約當前農業發展的體制機制上“破題”。今年4月,國務院部署開展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工作,確定黑龍江省先行開展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為全國農村改革和現代農業發展“趟路子”,為全國糧食主産區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積累經驗。

    針對制約發展的資金不足問題,黑龍江省近日下發了《黑龍江省“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涉農資金整合方案》,將中央和省級財政安排的77項相關涉農資金,分類整合為農業生産發展、農村社會發展、扶貧開發三大類“打捆”使用,同時出臺金融支持農田水利建設和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相關意見,以期破解制約當前現代農業發展的瓶頸。

 
 
 相關鏈結
· 吉林省推廣高光效休耕輪作技術 豐收糧食隊滿倉
· 遼寧省糧食總産再創新高 連續10年實現大豐收
· 黑龍江糧食生産奪得豐收 總量有望“十連增”
· 秋糧豐收已成定局 全年糧食將實現“十連增”
· 秋糧豐收
· 秋糧豐收已成定局 全年糧食將實現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