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領導活動
 
國家主席胡錦濤在G8+5對話會議上的講話(全文)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6月08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德國海利根達姆6月8日電 國家主席胡錦濤8日在德國海利根達姆出席了八國集團同發展中國家領導人對話會議,併發表重要講話。講話全文如下:

在八國集團同發展中國家領導人對話會議上的講話

(2007年6月8日,德國海利根達姆)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胡錦濤

    尊敬的默克爾總理,

    各位同事:

    很高興來到風景如畫的海濱城市海利根達姆,同各位同事就重大全球性問題交換意見。首先,我謹對默克爾總理和德國政府為會議作出的週到安排表示衷心的感謝。

    當前,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既為世界經濟增長帶來更多機遇,也帶來諸多挑戰。世界經濟失衡加劇,能源資源壓力增大,生態環境問題突出,貿易保護主義趨勢上升,給各國制定國內政策、開展國際合作提出了新課題新挑戰。

    我們應該堅持互利合作,加強協調配合,引導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使世界經濟增長惠及各國人民。為此,我願就加強國際發展領域合作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共同努力,促進世界經濟均衡穩定發展。世界經濟失衡,國際金融市場不穩定因素增多,增加了世界經濟的風險。國際社會應該共擔責任,通過擴大國內需求、削減財政赤字、加快結構調整、深化體制改革等舉措,主動促進對世界經濟失衡的有序調整;應該加強對國際金融市場特別是短期資本活動的監管,維護主要儲備貨幣匯率穩定;應該支持多邊貿易體制,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推動多哈回合談判早日取得全面、均衡的結果,達成發展回合的目標。

    第二,加強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共享經濟發展成果,是實現世界經濟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國際社會應該深化經濟技術合作,充分發揮各國比較優勢,努力拓展發展空間,促進共同發展;應該增強緊迫感,抓緊落實千年發展目標,縮小南北差距,尤其是滿足非洲發展的特殊需要。發展中國家應該根據自己的國情制定發展戰略和政策,努力發展經濟。發達國家應該進一步向發展中國家增加援助、減免債務、開放市場、轉讓技術。

    第三,統籌兼顧,推動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要求經濟增長、社會發展、環境保護相協調。國際社會應該落實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等達成的共識,推動綠色增長,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第四,民主協商,妥善解決分歧和矛盾。發展沒有統一的模式。國際社會應該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著力幫助發展中國家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國際經濟體系改革應該充分反映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增加發展中國家的發言權和代表性。

    總之,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相互依存、利益交織,建立平等、互利、共贏的新型全球發展夥伴關係應該成為我們的共同選擇。

    各位同事!

    如何在保持經濟增長、滿足人民合理需求的同時,防止氣候變化危及人類生存發展環境,對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關係到我們的共同未來。

    氣候變化是環境問題,但歸根到底是發展問題。這個問題是在發展進程中出現的,應該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解決。只有各方在促進自身發展過程中不斷提高技術水平,積極建立適應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生産和消費模式,才能從根本上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國際社會在推動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同時,要充分考慮應對已經發生的氣候變化,增強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小島嶼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抵禦災害性氣候事件的能力。

    我們要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所確立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這一原則既反映了不同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歷史責任、當前人均排放水平上的差異,又是未來國際合作得以維繫並取得進展的基礎。

    根據這一原則,發達國家應該完成《京都議定書》確定的減排目標,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幫助,並在2012年後繼續率先承擔減排義務。不久前,歐盟決定到202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減少20%。我們對此表示歡迎,同時希望其他發達國家也能作出類似承諾。

    發展中國家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遠未完成,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任務艱巨。為了實現發展目標,發展中國家的能源需求將有所增長,這是發展中國家發展的基本條件。因此,在現階段對發展中國家提出強制性減排要求是不合適的。同時,發展中國家也應該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根據自身情況採取措施,為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作出積極貢獻。國際社會要加強合作,幫助更多國家走上既能保護生態環境、又能實現發展目標的清潔發展之路。

    要實現這一目標,國際社會應該本著尊重歷史、立足現在、著眼未來的精神,樹立新的利益觀和合作模式,積極開展務實合作。要加強研發和推廣高效利用化石燃料技術、節能技術、環保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等,並使廣大發展中國家買得起、用得上這些技術。要超越短視、狹隘的商業利益,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完善知識産權保護制度,充分發揮政府和企業的積極性。《京都議定書》確定的清潔發展機制可以幫助發達國家以較低成本完成減排義務,也有助於促進發展中國家可持續發展,是雙贏的選擇,應該在未來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中發揮更大作用。建議請我們的有關官員就這些問題進行深入研究並提出對策建議。

    近年來,中國經濟保持了平穩快速增長勢頭。但是,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很不平衡,發展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中國人均國內生産總值剛剛達到2000美元,有2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和2200多萬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線以下人口,還有8000多萬殘疾人,每年城市需要就業人口有2400萬。中國還面臨著産業結構不合理、增長方式粗放、投資消費不協調等問題。中國要實現現代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中國堅持貫徹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積極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走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儘管目前中國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不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但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氣候變化,採取了一系列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

    (一)推進技術進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過實施一系列産業政策,中國産業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産生了較大節能效益。1991年至2005年,中國以年均5.6%的能源消費增長速度支持了年均10.2%的經濟增長速度。同期,中國累計節約能源約8億噸標準煤,相當於減排二氧化碳18億噸。

    (二)發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結構。中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以煤為主要能源的國家。經過多年努力,中國一次能源消費構成中煤炭的比重從1990年的76.2%降至2005年的69.1%。2005年,中國可再生能源利用量佔能源消費總量的7.5%,相當於減排二氧化碳3.8億噸。

    (三)開展植樹造林,加強生態保護。初步估算,1980年至2005年,中國植樹造林活動累計凈吸收二氧化碳約30.6億噸,森林管理累計凈吸收二氧化碳16.2億噸,減少毀林排放二氧化碳4.3億噸。

    (四)實行計劃生育,減緩人口增長。從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累計少生3億多人,按世界人均排放水平計算,每年少排二氧化碳12億噸。

    (五)加強法制建設,開展全民教育。中國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實施,完善相關體制和機構建設,重視氣候變化研究和能力建設,加大氣候變化教育和宣傳力度。

    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決心是堅定不移的。為了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中國政府制定和公佈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並將認真貫徹落實。中國政府已經明確提出到2010年實現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末降低20%左右、森林覆蓋率由18.2%提高到20%等目標要求。我們正在採取各種有效措施確保實現這些目標。不久前,中國成立了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中國將繼續積極參與氣候變化領域的國際合作,致力於在南南合作框架下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合作,特別是將繼續向非洲和小島嶼發展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提高其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各位同事!

    中國發展與全球發展緊密相連。中國將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同世界各國一道促進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謝謝各位。

 
 
 相關鏈結
· 胡錦濤同印度巴西南非墨西哥領導人舉行集體會晤
· 胡錦濤出席“8+5”會議併發表重要講話
· 胡錦濤主席會見墨西哥總統卡爾德龍
· 胡錦濤主席會見塞內加爾總統瓦德
· 胡錦濤主席會見南非總統姆貝基
· 胡錦濤在發展中國家領導人會晤時的講話(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