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春在經濟日報社調研時強調
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宣傳工作
努力建設國內一流國際知名財經大報
9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來到經濟日報社,看望慰問報社全體員工,並向全國新聞工作者致以節日問候和良好祝願。這是李長春在與經濟日報社青年編輯親切交談。新華社記者 張鐸 攝
新華社北京9月29日電 國慶節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29日來到經濟日報社,看望慰問報社全體員工,並向全國新聞工作者致以節日問候和良好祝願。李長春強調,經濟建設是黨和國家中心工作,經濟宣傳是新聞媒體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重要職責。他希望經濟日報始終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宣傳,堅持新聞立報、特色立報、深度立報、服務立報,把思想性指導性與可讀性趣味性結合起來,以改革創新精神做好經濟宣傳,進一步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加快建設高端權威、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財經大報,努力成為黨中央、國務院指導全國經濟工作的重要宣傳陣地、企業獲取經濟信息的重要渠道、國際社會觀察中國經濟形勢的重要窗口、人民群眾參與經濟生活的良師益友。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雲山一同調研。
中國經濟網是經濟日報主辦的新聞網站。2002年12月,李長春到經濟日報調研時專門提出要創辦中國經濟網,隨後經濟日報開始籌建中國經濟網。經過近10年的改革發展,中國經濟網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吸引力影響力不斷提升。李長春走進中國經濟網演播廳,觀看新聞製作和信息傳播視頻演示,與正在錄製節目的嘉賓和主持人親切交談,對中國經濟網的發展進步感到十分欣慰。去年以來,經濟日報深入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采寫了一大批貼近實際的好稿件,受到讀者好評。李長春仔細參觀報社“走轉改”展覽,勉勵報社更好地為基層和群眾服務。隨後,李長春來到總編室工作平臺,聽取采編情況介紹,與一線采編人員深入交流。
調研結束時,李長春聽取了經濟日報編委會工作彙報和編輯記者代表發言,對報社取得的成績給予充分肯定。李長春説,黨的十六大以來,經濟日報認真貫徹中央決策部署,堅持正確導向,突出經濟特色,強化服務意識,銳意改革創新,各項事業全面推進,發展活力顯著增強,為宣傳黨和國家方針政策、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滿足人民經濟信息需求發揮了重要作用。
李長春指出,正確導向是新聞宣傳之“魂”,傳播載體、途徑、形式、方法是新聞宣傳之“體”。做好新聞宣傳工作,必須把“魂”與“體”有機統一起來,做到“強魂”與“健體”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他希望經濟日報牢牢把握“強魂”這個本質要求,始終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著力宣傳科學發展這個主題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為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有力輿論支持;著力宣傳改革開放,引導廣大幹部群眾進一步堅定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的信心和決心;著力宣傳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引導廣大幹部群眾始終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的方針;著力宣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引導廣大幹部群眾不斷增強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的認同;著力宣傳自主創新,引導廣大幹部群眾為建設創新型國家作貢獻。要緊緊抓住“健體”這個關鍵所在,大力推進體制機制、內容形式、方法手段創新,在突出經濟特色、強化經濟信息服務、創新報道形式、深化內部改革、加強新興媒體建設上狠下功夫,不斷增強傳播力、吸引力、影響力。要把人才作為建設一流財經大報的根本保障,進一步加強幹部隊伍建設,為報社改革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李長春最後勉勵經濟日報再接再厲、開拓創新,不斷取得新進展、創造新輝煌,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
李長春觀看全國優秀劇目展演的芭蕾舞劇《小美人魚》
新華社北京9月28日電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28日晚來到北京天橋劇場,與首都近千名觀眾一起觀看了2012年全國優秀劇目展演的芭蕾舞劇《小美人魚》。他稱讚這部芭蕾舞劇舞臺絢麗、表演精湛,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他希望廣大藝術工作者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加快推進體制機制、內容形式、方法手段創新,創作生産更多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文藝作品,為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促進文化繁榮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榕明一同觀看演出。 >>>詳細內容
外文出版社成立六十週年座談會舉行 李長春致賀信
新華社北京9月28日電(記者 華春雨)“新中國對外出版事業從這裡走向輝煌——外文出版社成立六十週年座談會”28日在京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致信祝賀。
李長春在賀信中指出,60年來,外文出版社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自覺遵循對外傳播規律,以多語種形式編輯出版了一大批向世界介紹中國的優秀圖書,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在新中國對外傳播事業和對外文化交流中發揮了主力軍作用,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作出了積極貢獻。特別是近年來,認真貫徹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決策部署,順利完成轉企改制,為發展壯大注入了新的生機活力。希望外文出版社以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為指導,堅持正確的出版導向,立足自身資源優勢和品牌優勢,大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努力開拓國際市場,推出更多反映當今中國、體現中國視角、貼近國外讀者的精品圖書,不斷增強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為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