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概況>> 中國簡況
 
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産——古琴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3月31日   來源:中國僑網

  2003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宣佈了第二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中國古琴藝術與世界其他27個文化藝術表現形式獲此殊榮。

  琴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國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主要由弦與木質共鳴器發音,至今已有3000多年曆史,20世紀初才被稱作“古琴”。關於它的創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農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之説。古琴藝術在中國音樂史、美學史、社會文化史、思想史等方面具有廣泛影響,是中國古代精神文化在音樂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

  在先秦時代,琴已很流行。現在常見的古琴式樣,大多為魏晉之後的式樣,一般長為110cm,琴頭寬17cm,琴尾寬12cm,分大、中、小不同的形制,琴弦根數有五弦、九弦、十弦、十二弦、二十弦等多種。常見的是七弦,所以古琴又稱七弦琴。古琴的面板用桐木製成,面板的外側有十三粒白色小圓點,稱徽,是音階的標誌。制徽的材料可以用玉,也可用金、用骨、用蚌殼。古琴的弦用蠶絲製成,取其堅韌而發音純正。

  古琴音色純凈、幽雅,有三種音:散音;泛音;走手音。散音如鐘鼓之聲古樸、穩重、深遠;泛音象珍珠一樣明亮,古琴擁有91個泛音,最高音在小字三組的海D;它還有四組相同音高的泛音,如此眾多的泛音,是世界上任何一種樂器不能相比和不能達到的。至於古琴的走手音,更是古琴藝術之一絕,如人聲在低聲細語,音韻特別悠長,深厚,感人肺腑。

  從唐代開始,古琴有了自己專用的記譜法,這種記譜法記錄弦位和徽位、左右手的彈奏方法,但不直接記錄音高。它由漢字的部首、數字和一些減筆字拼合而成,稱作減字譜。減字譜記錄古琴音樂的仔細程度和科學性,使現代的五線譜等記譜方法至今仍不能取代它。用減字譜記錄而傳承至今的古琴譜有150多種,保存了大量的古代音樂作品,是一座巨大而珍貴的音樂寶庫。

  古琴的彈奏法、記譜法、琴史、琴律、美學等方面早已形成獨立完整的體系,被稱作“琴學”。其內容精深博大,是中國傳統音樂的代表,也是反映中國哲學、歷史、文學的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