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中國概況>> 中國簡況
 
永遠的豐碑•紅色記憶:息烽集中營的地下鬥爭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9月07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6月9日電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抗日烽火席捲全國。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全國人民奮起抗戰。但是,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統治集團內的頑固派,仍堅持其一黨獨裁統治。為此,他們大力強化特務組織,設立集中營,繼續逮捕和秘密關押共産黨員、抗日民主人士和愛國進步人士。

    1938年11月至1946年,國民黨特務機關在大後方貴州息烽設立了秘密集中營,因其等級最高、規模最大、管理最嚴,而被國民黨軍統特務內部稱之為監獄的“大學”。

    息烽地處貴州中部腹地,距貴陽約60多公里,遠離城市,地處山區,人口稀少,交通不便,不易受各地革命和抗日運動的影響。這裡四面環山,樹木叢生,地勢極為隱蔽。蔣介石所以把這個秘密監獄選在息烽,有取熄滅峰火之意。同時,蔣介石還把軍統直屬的“特訓班”等16個機構設在息烽縣城周圍,這座僅2000多人的縣城在1938年至1946年的8年中,就駐紮了國民黨軍統特務機關等各類人員15000多人,是當時縣城人口的近8倍。

    息烽集中營在8年中,先後關押了共産黨員、愛國將領、進步青年等各類人士1220余人,其中被秘密殺害和折磨致死600多人,400多人下落不明。被關押的人員中包括著名的愛國將領楊虎城將軍一家,中共地下黨員宋綺雲夫婦及兒子宋振中(外號“小蘿蔔頭”),中共黨員、著名愛國將領黃顯聲將軍,愛國民主人士馬寅初等。1946年息烽集中營撤銷時,僅有72人被轉移到重慶軍統所屬渣滓洞和白公館監獄關押。

    在息烽集中營這座陰森的人間魔窟裏,特務們絞盡腦汁,對共産黨人和進步人士軟硬兼施,或酷刑拷打、肆意虐殺;或花言巧語、威脅利誘,企圖在肉體上和精神上瓦解革命者的鬥志,但他們的陰謀始終未能得逞,如意算盤一再落空。

    1941年3月,被關押在息烽集中營的中共四川省委書記羅世文、中共川西特委軍委委員車耀先,以及韓子棟(《紅岩》中華子良原型)、許曉軒(《紅岩》中許雲峰原型)等一批各地黨組織的重要骨幹,利用放風和做工勞動的機會,秘密組建了獄中黨支部。隨後,秘密黨支部又逐步吸收了宋綺雲、張露萍等一批共産黨員參加獄中黨組織的工作。這樣,一個獄中對敵鬥爭的堅強堡壘形成了,與黨失去聯絡的黨員又有了自己的組織,為他們在獄中與敵人鬥爭提供了組織保證。在獄中黨支部的領導下,革命者們挫敗了監獄當局的連座法,並取得了改善伙食、痛打叛徒等鬥爭的勝利。同時,黨組織還利用敵人“獄政改革”的時機,用筆名在獄中的《復活月刊》上發表“一個月的世界與中國”、“七月裏的石榴花”等文章詩歌,揭露國民黨統治集團消極抗日、積極反共、迫害共産黨人和抗日愛國民主人士的罪惡行徑,宣揚中國共産黨的抗日主張。他們還自編自演節目,鼓舞身陷囹圄的難友。張露萍將《日出》中的陳白露演得栩栩如生;趙力耕在話劇《反正》中用慷慨激昂地喊道:“起來吧,我們都是中國人,不能再當亡國奴了!”

    獄中黨組織的一系列活動雖然遭到敵人的殘酷鎮壓,但息烽集中營裏的革命烈火始終沒有熄滅,使敵人在獄中的各項舉措,“都遭在押共産黨人之抵制,收效甚微”。

    在迫害與反迫害、軟化與反軟化的鬥爭中,息烽集中營中的革命志士始終把監獄當作特殊的戰場,與黑暗和反動進行著殊死的較量,譜寫了一曲曲悲壯的詩篇,表現了革命者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當中共獄中秘密支部領導黨員、團結難友在息烽集中營惡劣的環境中艱苦鬥爭、千方百計與黨聯絡的時候,黨也在時刻關心著他們。1945年秋,毛澤東到重慶和蔣介石談判時,與周恩來向蔣介石提出釋放羅世文、車耀先等人的要求,這些消息在全國各大小報都報道了。車耀先在監獄圖書室從報上看到這條消息,感動得熱淚盈眶,並抄傳到難友的手中,大家深深感到了黨的溫暖,更加增添了對敵鬥爭的信心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