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中國概況>> 中國簡況
 
關於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黃河水利的綜合規劃的報告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3月06日 13時48分   來源:人民日報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 鄧子恢

——在一九五五年七月十八日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國務院作關於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黃河水利的綜合規劃的報告。因為這一規劃所涉及的不止五年,它的第一期工程就需要到一九六七年才能完成,所以需要作為第一個五年計劃以上的單獨的問題來討論。

    黃河問題是全國人民所關心的。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從青海的約古宗列渠發源,流經青海、甘肅(包括原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等省區,在山東利津以東入海,全長四千八百四十五公里。黃河流域的面積,按自然地理的觀點計算(以地面的水是否流入黃河來劃分流域的界限),是七十四萬五千平方公里。我們在這裡為著經濟統計上的便利,仍按過去習慣,把黃河所經青海省、甘肅省、內蒙古自治區原綏遠省部分、陜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山東省的全境,加上同黃河密切相關的河北省的全境,都算作黃河流域的範圍。黃河流域是我國歷史的發源地和文化的搖籃,在一個長時期內是全國政治和經濟的中心。據一九五四年統計,黃河流域共有耕地面積六億五千六百萬畝,佔全國耕地面積百分之四十;其中,小麥播種面積佔全國的百分之六十一·七,各種雜糧播種面積佔全國的百分之三十七至六十三不等,棉花播種面積佔全國的百分之五十七,煙葉播種面積佔全國的百分之六十七。黃河流域的地下富源有煤、石油、鐵、銅、鋁和其他大量礦藏。在黃河流域各省區,工業正在迅速發展,許多新的工業城市和工業基地正在建設中。

    黃河流域還有一項非常重要的資源,這就是黃河水系本身。根據近幾十年的水文觀測資料,黃河的多年平均水量約為四百七十億公方(立方公尺),雖然只約有長江的多年平均水量的二十分之一,但是只要充分利用,卻可以把灌溉區域擴大到一億一千六百萬畝土地,在這個灌溉區域內可以使糧食增産一百三十七億斤,棉花增産十二億斤。在黃河水量得到適當的調節以後,黃河在青海貴德以下直到海口還可以通航。黃河的水力尤其寶貴。黃河河源比海平面高出四千三百六十八公尺,僅從青海貴德以下的水力就可以發電二千三百萬千瓦,每年能發電一千一百億度(千瓦時),對黃河流域的工業發展以至整個國家工業化和電氣化事業有偉大的意義。黃河由於地形優越,大多數水電站的造價都比其他地方低廉;至於發電成本,可以低到等於目前我國火車發電成本的十分之一左右。

    但是黃河目前的狀況還不能作出這樣偉大的貢獻。雖然黃河流域正在發展為巨大的工業區,黃河的水力發電卻完全沒有開始。黃河沿岸的灌溉區現在只有一千六百五十萬畝,而且在大部分地方設備陳舊,不能保證灌溉的需要。黃河上現在沒有現代化的航運,只在個別的互相隔離的河段上通行載重十噸至七十五噸的木船以及皮筏。不但如此,黃河還常常成為黃河流域以及全國的一個大威脅。

    黃河是古今中外著名的一條災害性的河流。它的災害主要是水災。黃河流域雨但很少,平均全年只降雨四百公厘,約為長江中游的地區平均全年雨量的三分之一,東南沿海地區平均全年雨量的四分之一。但是黃河流域每年降雨量的一半左右經常集中在夏季的七八兩月,在這個期間有時一個地方一個月甚至可以下七八百公厘;並且夏季的雨多是暴雨,有時一個地方一天可以下一百五十公厘。這種夏季的集中的暴雨經常造成洪水暴漲,稱為“伏汛”。黃河在陜西境內支流很多,如果夏季暴雨的面積較大,幾個支流同時漲水,就會造成特大的洪水。如黃河在河南陜縣的多年平均流量每秒只有一千三百公方,但在一九三三年夏季的最大洪水流量曾達到二萬二千秒公方,在一八四三年(清道光二十三年)的最大洪水流量據專家推算則達三萬六千秒公方左右,因而都造成極嚴重的水災。黃河的水災大部分是這種夏季暴雨造成的。此外,有時九十月間也可能有大雨造成洪水,稱為“秋汛”。三四月間,冰雪融化也常引起洪水,稱為“桃汛”。黃河在甘肅、內蒙古邊境和山東境內是由南向北流的,在南部化冰的季節北部往往還在封凍,大量流冰在下游被阻,擁塞河道,也會造成河水暴漲,稱為“淩汛”。

    黃河的水災之所以特別嚴重,不但是因為黃河流域的夏季暴雨,更重要的還是由於黃河下游(指由沁河口到海口的一段;由青海貴德到沁河口稱為中游;貴德以上稱為上遊)的泥沙淤積。黃河所以叫黃河,就因為它是一條泥沙河;俗話説“跳下黃河洗不清”,就表現了它的這個特點。黃河的含沙量在世界各國的河流中佔第一位。每公方水的多年平均含沙量在埃及尼羅河是一公斤,蘇聯阿姆河是四公斤,美國科羅拉多河是十公斤,而黃河在河南陜縣卻遠到三十四公斤。根據水文資料計算,黃河每年經過陜縣帶到下游和海口的泥沙平均達到十三億八千萬噸,體積約折合九億二千萬公方;如果用這麼多泥沙堆成高寬各一公尺的土壩,足夠繞地球赤道二十三周!黃河既然有這樣多泥沙,到了下游由於河道平緩,泥沙不能完全入海而大量沉積,河身就逐年淤淺,直至高出河堤兩旁的地面,成為“地上河”。泥沙河在泥沙灘上行走,河槽當然很難固定。海口淤積的大量泥沙也逐年伸展,這不但使入海的水道本身變化無常,而且加重了整個黃河下游的危機。因此遇到較大的洪水,河堤無法約束的時候,黃河下游就要發生氾濫、決口以至改道的嚴重災害。

    由於上亭情況,黃河雖然在中游也有水災,但嚴重的水災卻集中在下游。據歷史記載,黃河下游在三千多年中發生氾濫、決口一千五百多次,重要的改道二十六次,其中大的改道九次。改道最北的經海河出大沽口,最南的經淮河入長江。因此黃河的災害一直波及海河流域、淮河流域和長江下游,威脅二十五萬平方公里上八千余萬人口的安全。黃河的每次氾濫、決口和改道都造成人民生命財産的慘重損失,常常有整個村鎮甚至整個城市人口被大部或全部淹沒的慘事。一九三三年的洪水造成決口五十余處,受災面積一萬一千余平方公里,受災人口三百六十四萬餘人,死亡一萬八千余人,損失財産以當時銀洋計約合二億三千萬元。一九三八年蔣介石政府在河南鄭州附近掘開南岸花園口河堤,造成黃河大改道,受災面積五萬四千平方公里,受災人口一千二百五十萬人,死亡八十九萬人。由此可見黃河災害的嚴重程度。

    黃河的災害同反動統治階級的罪惡是分不開的。黃河下游的命運在人民民主時代得到了顯著的轉變。中國共産黨和人民政府領導人民群眾對黃河的災害作了頑強的鬥爭。從一九四六花園口復堤起,黃河兩岸解放區人民政府就積極領導人民防治黃河的水害。在過去九年中,人民政府培修了黃河共一千八百公里(包括南北大堤,南北金堤和沁河堤),完成了土方一億三千萬公方;將原有保護堤坡的“壩埽”由秸料換成石料,共用了石料二百三十萬公方;在大堤上用錐探的方法發現了八萬個洞穴和裂縫,都已經加以填補。這樣,就根本改變了原有河堤殘破卑薄、百孔千瘡的狼狽形象——這種形象正是反動統治階級腐敗無能和玩忽人命的象徵。共産黨和人民政府在每年黃河下游汛期都積極地領導當地人民從事護堤防汛工作,人民解放軍了積極參加了這個鬥爭,在護堤防汛的鬥爭中涌現了很多勤勞、不怕困難危險的英雄模範。在一九四九年九月黃河洪水情況嚴重的時候,下游的居民和駐軍四十萬人曾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不分晝夜地輪流防守黃河大堤約一個月之久,終於勝利地渡過了危險。此外,由於山東河道窄狹,不能排泄大量洪水,人民政府在山東東平湖兩側建立了可以從臨時分出洪水約三千秒公方的滯洪區;又在河南長垣到山東壽張的黃河大堤和大堤北面的金堤之間建立了可以臨時分出洪水五千秒分方的大型滯洪區,並在它的入口長垣石頭莊地方建立了控制滯洪區的溢洪堰。為了減輕淩汛的威脅,除在淩汛期間對冰塊組織打冰、爆破、炮轟和飛機轟炸外,還在山東利津小街子地方建立了防淩溢水堰。依靠了這一切努力,我們扭轉了黃河近百年間幾乎每年決口險惡局面,保證了黃河下游九年來的安全。

    以下的比較,可以説明黃河在解放前後的變化:在國民黨時期,一九三四年的洪水最大流量(以鄭州附近秦廠的流量為準,下同)只有八千五百秒公方,黃河卻在河南長垣決口四處,淹及六個縣。一九三五年的洪水最大流量達到一萬三千三百秒公方,黃河又在山東鄄城大決口,淹及山東、江蘇十幾個縣,受災二百餘萬人。但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一九五四年的洪水最大流量達到一萬四千秒公方,黃河卻安然無恙。

    但是我們能否説黃河水害已經消除了呢?絕對不能這樣説。相反,我們要看到,黃河水害在歷史上是不斷嚴重化的。從一○四八年(北宋中葉,仁宗慶曆八年)黃河第五次大改道到一八五五年(清咸豐五年)的八百零七年中間,大改道就發生了三次;從一八五五年到現在的一百年間,決口就發生了二百次。這裡主要的原因是黃河下游泥沙淤積的與日俱增。據近年的實際測量,黃河下游河身每年升高一公分至一公寸不等;有的地方,目前河灘竟比地面高出十公尺。海口淤積的泥沙作四十公里寬的扇面形推進,在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五一年的三年間曾推進了十公里。泥沙淤積得這樣快,單靠河堤加高加固是顯然不能解決問題的;而且從一種意義上來説,河堤愈是加高加固,河道內的泥沙因為不能向河堤兩旁排泄,淤積也就愈快。因此,在這種惡性循環的狀況下,氾濫、決口、改道的危險仍然是完全存在的。我們現在的溢洪堰工程比較簡易,只能對付暴漲暴落的洪水,並且修建的時候只以一九三三年的洪水為目標,當時還沒有發現一八四三年洪水比一九三三年更大一半的事實。一八四三年的洪水,據當時記載,曾在四十四小時內陡漲二丈零八寸,從河南閿鄉漲起,到中牟溢出河堤,經河南東部、安徽北部注入洪澤湖,沿途災情極為慘重。這次水災至今還以恐怖的色彩流傳在陜縣一帶的歌謠中,這首歌謠説:“道光二十三,黃河漲上天,沖走太陽渡,捎帶萬錦灘。”我們必須解決黃河的泥沙淤積問題,徹底治理黃河的水害,使黃河永遠不氾濫、不決口、不改道,才能確保無數的太陽渡、萬錦灘,確保黃河下游以至海河流域、淮河流域和長江下游千百萬人民的安全。

    在黃河流域,除了嚴重的水害以外,還有中游地區的水土流失的嚴重危害和整個流域的嚴重的旱災。

    在甘肅東部、陜西的大部、山西的大部以至河南西部的一部,每年都有大量土壤遭受損失。土壤的損失大部分是由於雨水特別是暴雨的沖刷,小部分是由於風力的剝蝕。據陜西綏德水土保持實驗站的觀測,綏德林家xiǎn@①降雨十五分鐘,雨量十六公厘;在觀測區內平均沖刷土壤二·六公厘;同縣萬馬溝降雨六分鐘,雨量十六公厘,在觀測區內平均沖刷土壤三·八公厘。在黃河中游土壤流失嚴重地區,每平方公里每年約損失土壤一萬噸,地面每年平均的降低一公分。在整個黃河中游地區每年每平方公里土壤約被沖刷三千七百噸,比全世界每年每平方公里土壤被沖刷的平均數量一百三十四噸大二十六倍。據分析的結果,這些被沖刷的土壤用每噸含氮素○·八至一·五公斤,磷肥一·五公斤,鉀肥二十公斤。由於這種嚴重的侵蝕,在甘肅、陜西、山西的大片肥沃的高原逐漸被衝成許多坡度很陡、深達兩三進公尺的溝壑;然後,由於溝壑不斷地增加和擴大,平地逐漸喪失,被割成無數長條形的“山梁”和圓頂形的“山峁”,成為“丘陵溝壑地帶”;而在少數侵蝕最嚴重的地區,有些丘陵上的土壤也已經大部喪失,開始變為荒瘠的石山。這種演變的過程多少年來不斷地在上述區域進行著,使這一區域的宜耕面積逐漸縮小,土壤肥力逐漸減少了,農作物産量低下,廣大農民的生活條件不容易有大的改善。

    黃河流域雖然受著暴雨造成的災害,但是整個雨量是很不夠的;有些地方由於雨量特少,如甘肅北部和內蒙古西南部,已成為沙漠區或半沙漠區。雨量不足使黃河的水量不足。特別在每年十一月到下年五、六月,河水低落,平均每月流量只佔全年流量的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中游由於溝壑多,陡坡多,地面缺少森林和牧草來吸水,又缺少池塘湖泊來蓄水,所以雨水在地面流失很多,河水容易暴漲,也容易暴落,正是所謂“易漲易落山溪水”。此外,利用黃河進行灌溉雖然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開始(甘肅省原寧夏境內的秦渠、漢渠都還存在),但直到現在還很不發展。由於這些原因,黃河流域常常遭受旱災。在清朝的二百六十八年中,黃河流域曾發生過旱災二百零一次。一八七六至一八七九年(清光緒二年至五年),山西、河北、山東、河南四省旱災,死亡一千三百多萬人。一九二○年上述四省和陜西共有三百十七縣大旱,災民二千萬人,死亡五十萬人。一九二九年黃河流域又有大旱,災民達三千四百萬人。

    黃河流域由於旱災、水災和水土流失,農業生産受到很大的損害。這些損害在解放以後雖然有了減輕,但是由於人民政府在短期間還不可能對黃河流域實施大規模的有系統的改造自然條件的計劃,黃河流域的農業生産還是遭到一些特殊的困難。黃河流域的穀物播種面積雖約佔全國的百分之三十八,卻因為每畝糧食産量平均只有一百二十多斤,在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只有幾十斤,所以糧食産量只佔全國百分之二十八左右。消除黃河的各種災害,增加黃河流域的穀物産量,是解決我國糧食問題所應當採取的重要措施之一。

    那末,現在我們在黃河問題上的任務是什麼呢?

    根據以上所説的黃河的資源和災害的各方面情況,我們的任務就是不但要從根本上治理黃河的水害,而且要同時制止黃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和消除黃河流域的旱災;不但要消除黃河的水旱災害,尤其要充分利用黃河的水利資源來進行灌溉、發電和通航,來促進農業、工業和運輸業的發展。總之,我們要徹底征服黃河,改造黃河流域的自然條件,以便從根本上改變黃河流域的經濟面貌,滿足現在的社會主義建設時代和將來的共産主義建設時代整個國民經濟對於黃河資源的要求。

    我們應當採取什麼方針和方法來達到這個目的呢?

    在我國歷史上,廣大的人民曾經不斷地同黃河的水害作過偉大的鬥爭。人民群眾單只在河南、山東現在的黃河兩岸就築了一千八百公里的河堤,這個河堤至今還是我們同黃河水害作鬥爭的主要武器。至於歷次黃河舊道的兩岸,也築過許多河堤,就不易計算了。黃河下游沿岸的千百萬居民每逢汛期就進行緊張的防汛工作,發生了水災就同水災鬥爭,到了災後又努力恢復農業生産和其他方面的生産。正因為這樣,黃河下游地區遠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是我國人口稠密、經濟發展的重要地區之一。大禹治河的傳説充分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反抗洪水的英勇精神。傳統中禹的父親鯀治水九年不成,被舜所殺;禹繼續父業,娶後三日而出,八年于外,三過其門而不入。

    “我若不把洪水治平,

    我怎奈天下的蒼生?”(郭沫若:“洪水時代”)禹的這種偉大的抱負,至今還激動著人們的心。由於黃河經常氾濫決口,歷代的政府花了很多錢來修復河堤,並且常常設專門的官吏來管理治河的工作。這些官吏雖然許多是腐敗和貪污的,但是也有一部分人是認真辦事的,他們曾經用畢生的精力來求得黃河的安全。其中特出的如十六世紀後半期(明嘉靖到萬曆)的潘季馴,十七世紀後半期(清康熙)的靳輔、陳潢,對於黃河下游的修堤防汛工作,都曾有過重大的貢獻。

    但是一切過去時代治理黃河的人都沒有能從根本上解決黃河問題。這是因為他們限于社會的條件和科學的、技術的條件,只是想辦法在黃河下游送走水,送走泥沙。禹“鑿龍門”“疏九河”的神話,表示送走水、送走泥沙的想法和做法是很古老的。潘季馴提出的“築堤束水,以水攻沙”的著名口號,也仍然沒有超出這個範圍。當然,在不能根治黃河的條件下,在下游“束水”總比任水氾濫好,“攻沙”總比任沙淤積好。但是事實已經證明,水和泥沙是“送”不完的,送走水、送走泥沙的方針是不能根本解決問題的。在今天的科學的、技術的條件下,我們人民政權如果還沿用這個方針來治理黃河,那就是完全錯誤的了。我們今天在黃河問題上必須求得徹底解決,通盤解決,不但要根除水害,而且要開發水利。從這個要求出發,我們對於黃河所應當採取的方針就不是把水和泥沙送走,而是要對水和泥沙加以控制,加以利用。

    為什麼呢?這是因為:第一,黃河下游的水災和中游的水土流失以至中下游的旱災是互相關聯的,它們在根本上都是由於沒有能夠控制水和泥沙的結果;不解決水和泥沙的控制問題,就不能根本解決黃河的災害問題。第二,只要我們能夠控制黃河的水和泥沙,它們就不但不能成災,而且能為我們造無窮的幸福。

    大家知道,黃河下游因為河身抬高,除由沂蒙山區流入東平湖的汶河以外,就沒有支流,所以黃河的洪水基本上是從中游來的。但是黃河下游的泥沙又是從哪來的呢?清朝初年陳潢曾經解釋説:“其挾沙而濁者,皆由經歷既遠。容納無算,又遭西北沙松土散之區,于焉流愈疾,而水愈濁。”科學的觀測證明,這個意見大致是正確的;黃河的泥沙基本上也是從中游而來,特別是從黃河河套向南折,流經山西、陜西兩省間的峽谷地帶的時候由各支流帶來的。黃河上遊的水是清的,到蘭州每公方多年平均含沙量也只有三公斤,到包頭還只有六公斤。而到了陜西中部的龍門,由於接受了許多含沙量特大的支流(例如無定河每公方水多年平均含沙一百四十五公斤),每公方多年平均含沙量就增加到二十八公斤。在龍門以下注入黃河的支流,如從山西來的汾河,從甘肅、陜西流來的洛河(以下為別於河南的洛河稱為北洛河)、涇河、渭河,含沙量都很大(涇河每公方水多年平均含沙一百六十一公斤),因此到河南陜縣的時候,每公方多年平均含沙量又增加到三十四公斤,最大的含沙量則達到五百八十公斤。在陜縣以下,雖然從南岸注入的支流伊河、洛河(以下為別於陜西的洛河稱為南洛河)也還含有每公方多年平均六公斤的泥沙,黃河的含沙量卻不再增加,而且由於逐段淤積而減少。根據測算,在陜縣黃河的巨量泥沙中,來自河套的河口鎮以上的只佔百分之一○·九。來自河口鎮至龍門一段的佔百分之四九·一,來自龍門至陜縣的佔百分之四○。這就是説,黃河的泥沙幾乎全部是中游來的,而且幾乎十分之九是甘肅、陜西、山西境內的支流來的。

    黃河中游地區的泥沙為什麼大量流入黃河?原來我國西起六盤山、賀蘭山,北起陰山,東至太行山,南至秦嶺,有一個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區域,這個區域基本上就是黃河的中游地區。由於黃土“沙松土散”,特別容易受侵蝕;由於黃河中游暴雨特別多,侵蝕的力量特別大;由於黃土高原被侵蝕後形成了很多陡坡,陡坡更容易被暴雨沖刷;又由於地面上的森林被濫伐,陡坡被濫墾,土壤缺少保護,被侵蝕的過程更加迅速:——一切這些因素,就使黃河中游地區的泥沙每年不停地大量地流入黃河,使黃河中游原有的一望無際的平坦肥美的高原逐漸變為瘦削的丘陵,使黃河下游的河道淤積不已,變化無常,使黃河成為世界上泥沙最多和最難治理的河流。

    由此可見,黃河下游的“沙”其實並不是什麼沙,而是極為寶貴的黃土。由此可見,造成黃河下游水災的最根本的原因也就是甘肅、陜西、山西三省的水土流失。而水土流失也是黃河流域旱災的重要原因之一。

    黃土高原的泥沙下瀉是一個已經進行了多少萬年的自然過程。從地質的歷史上説,今天的華北平原以至淮河平原主要地都是黃河和它的支流沖積的産物。但是這個自然過程對已經定居在平原或高原上的人類造成了一系列嚴重的災難。我們今天認識了自然界的這個法則,就必須依據自然界的法則來改變它們發生作用的過程和結果。

    斯大林在“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一書中曾説過一段著名的話:“在上古時代,江河氾濫、洪水橫流以及由此引起的房屋和莊稼的毀滅,曾認為是人們無法避免的災害。可是,後來隨著人類知識的發展,當人們學會了修築堤壩和水電站的時候,就能使社會防止在從前看來是無法防止的水災。不但如此,人們還學會了制止自然的破壞力,可以説是學會了駕馭它們,使水力轉而為社會造福,利用水來灌溉田地,取得動力。”我們今天所要做的工作正是如此。

    既然黃河下游的洪水和泥沙基本上是從中游來的,而中游又極端需要這些水和泥沙,我們就應當在中游把水和泥沙控制起來。怎樣才能控制它們呢?

    為了在黃河的幹流和支流內並在黃河流域的地面上控制水和泥沙,需要依靠兩個方法:第一,在黃河的幹流和支流上修建一系列的攔河壩和水庫。依靠這些攔河壩和水庫,我們可以攔蓄洪水和泥沙,防止水害;可以調節水量,發展灌溉和航運;更重要的是可以建設一系列不同規模的水電站,取得大量的廉價的動力。第二,在黃河流域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主要地是甘肅、陜西、山西三省,展開大規模的水土保持工作。這就是説,要保護黃土使它不受雨水的沖刷,攔蓄雨水使它不要衝下山溝和衝入河流,這樣既避免了中游地區的水土流失,也消除了下游水害的根源。

    從高原到山溝,從支流到幹流,節節蓄水,分段攔泥,盡一切可能把河水用在工業、農業和運輸業上,把黃土和雨水留在農田上:——這就是控制黃河的水和泥沙、根治黃河水害、開發黃河水利的基本方法。

    當然,依靠手工業的技術不可能在黃河上或它的支流上修建水庫和水電站,依靠個體農民的力量也不可能進行大規模的水土保持工作。這裡需要現代的科學技術知識,需要國家的大量投資,需要廣大群眾的支持,需要政府和人民、工人和農民的能力合作。因此,採取這種方法在過去的時代是不可能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以後,很快就著手研究黃河問題。為了根治黃河水害、開發黃河水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主要是它所領導的黃河水利委員會)、燃料工業部、地質部和其他有關部門在過去幾年內進行了大規模的準備工作。歷史的記載和近幾十年我國水利學者和水利工作人員所積累的大量資料得到了有系統的整理和利用。各有關部門的大批工作人員在整個黃河流域進行了查勘、測量、地質調查、鑽探、水文測驗和經濟調查的巨大工作。他們查勘了黃河干流和支流河道(包括河源)共達一萬六千公里,測量了各種地形圖八萬五千余平方公里,在幹流上選擇了一百個“比輕壩址”,在二十七處壩址上鑽了三百四十四個鑽孔,並進行了一萬一千平方公里的水庫經濟調查。

    一九五二年,我國向蘇聯政府聘請專家綜合組來我國幫助解決黃河規劃的任務。由組長阿·阿·柯洛略夫和其他六位專家組成的這個蘇聯專家組在一九五四年一月到達北京。同年二月,蘇聯專家、中國專家和有關各部負責人員組成了黃河查勘團,從蘭州上遊的劉家峽直到黃河海口進行了重點的實地查勘,到六月底回到北京。同年四月,以水利部和燃料工業部為主成立了黃河規劃委員會,積極進行關於黃河規劃設計文件的編制工作,並在蘇聯專家組的全力指導幫助之下,在同年十月了這一工作。黃河規劃委員會所提出的黃河綜合利用規劃,就是按照上述根治水害、開發水利的方針和方法制定的。國家計劃委員會審查了並且同意了這個規劃,國務院和中共中央也研究了這個規劃。國務院和中共中央認為,這個規劃雖然還只是一個輪廓,它的具體工程項目和項目中的許多地點、數字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確定,但是它的原則和基本內容是完全正確的。

    黃河綜合利用規劃包括遠景計劃和第一期計劃兩部分。遠景計劃的主要內容,首先就是所謂“黃河干流階梯開發計劃”,也就是前面所説的在黃河干流上修建一系列的攔河壩,從而把黃河改造成為“梯河”的計劃。這一計劃撰定由青海貴德上遊龍羊峽起,到河南成皋桃花峪止,按照河流的特點,把黃河中游分做四段來分別加以利用。第一段從龍羊峽到甘肅金積縣境的青銅峽。這一段河道穿行山嶺之間,河身的坡度很陡,水力資源很豐富,而新的工業區域正在迅速發展,所以需要著重利用水力來發電,同時可以利用水庫來防洪和灌溉。第二段從青銅峽到內蒙古自治區的河口鎮。這一段兩岸是山谷間的平原,土壤肥沃,但是缺少雨水,河道開擴,坡度平緩,宜於通航,因此這一段主要的任務是發展灌溉和航運。第三段從河口鎮到山西河津的禹門口。這一段黃河進入山西、陜西兩岸的峽谷,河道坡度很陡,但因地質條件和地理條件的限制,不能修建大的水壩和水庫,只有在上遊調節流量的大水庫建成以後才能利用水力來發電。第四段從禹門口到桃花峪。這一段從禹門口到陜縣兩岸是黃土原地,河道開擴;從陜縣到孟津是峽谷地帶,是控制黃河下游洪水的關鍵地段,又同山西、河南、陜西的工業區都靠近,因此這一段的主要任務是防洪和發電;從孟津以下基本上是平原,河道平緩,可以設壩灌溉附近的重要農業區。根據初步設計,在上述黃河中游的四個河段準備修建適應于不同條件不同任務的攔河壩四十四座,另外在黃河下游也準備修建用於灌溉的攔河壩兩座,共為四十六座。

    根據詳細的勘測和週密的研究,黃河干流階梯開發計劃選定在陜縣三門峽地方修建一座最大和最重要的防洪、發電、灌溉的綜合性工程。三門峽縣以東和著名的“中流砥柱”以西,河心有兩座石島河道隔成所謂“人門”“神門”“鬼門”的“三門”。由於河道窄狹,河底都是堅固的岩石,便於修建大型的水壩。計劃中的壩高九十公尺左右,攔阻河水的水位可以高出海面三百五十公尺。被攔阻的河水由陜縣上溯到潼關以北臨晉和朝邑的黃河兩岸,潼關以西臨潼以下的渭河兩岸和大荔以下的北洛河兩岸,形成巨大的水庫。它的容積達到三百六十億公方,僅次於世界最大的古比雪夫水電站的水庫,等於我國現有較大的水庫豐滿水庫(一百億公方)的三·六倍,宮廳水庫(二十二億七千萬公方)的十六倍。它的面積約為二千三百五十平方公里,比太湖(二千二百多平方公里)還大些。此外,在青海的龍羊峽、積石峽(黃南藏族自治州)和甘肅的劉家峽(永靖)、黑山峽(中衛)也將修建大型的綜合性工程。其中劉家峽水庫容積可達四十九億公方。

    為著配合黃河干流的階梯開發計劃,還要在黃河的重要支流修建不少的水庫,其中的少數是綜合性工程,多數是為著攔蓄支流的泥沙。

    上述的黃河干流支流一系列的水壩修成以後,黃河流域將發生如下的變化:

    第一,黃河洪水的災害可以完全避免。一座三門峽水庫就可以把設想中的黃河最大洪水流量由三萬七千秒公方減至八千秒公方,而八千秒公方的流量是可以經過山東境內狹窄的河道安然入海的。萬一三門峽和三門峽以下黃河支流伊河、南洛河、沁河同時發生這種特大的洪水,那麼,三門峽水庫也可以關閉閘門,把三門峽以上的全部黃河洪水攔蓄四天之久。這樣,加上伊河、洛河、沁河三個水庫的攔蓄,黃河下游的流量就可以仍然減少到八千秒公方,下游的安全就仍然可以確保。而且由於黃河泥沙已被三門峽大水庫和三門峽以上的一系列幹流和支流的水庫所攔截,下游河水將變為清水,河身將不斷刷深,河槽將日趨穩定。因此,現在下游人民的各種防洪負擔,將來都可以解除。至於河套以上,在劉家峽水庫修成以後,就可以把最大的洪水流量八千三百三十秒公方減至五千秒公方,因而完全避免水災。

    第二,利用黃河干流上的四十六座攔河壩可以發電二千三百萬千瓦,每年平均發電量達到一千一百億度,相當於我國一九五四年全部發電量的十倍。黃河支流上的水庫也都可以發電。這將使青海、甘肅、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河北等地的工業以及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農業得到廉價的電源,使這個廣大地區電氣化,並將為國家節約大量燃料用煤。(二三)

    第三,龍羊峽、劉家峽、黑山峽、三門峽四處大型綜合水利工程都可以用於灌溉,從青銅峽到河口鎮一段和桃花峪以下準備修建的攔河壩則將主要用於灌溉。此外,支流上的一部分水庫也可以用於灌溉。利用這些工程可以創造穩定的引水條件,避免河水的過分低落和渠水的乾枯。在修建了這些水壩、整修和興修了一系列的渠道和其他灌溉設備以後,灌溉土地的面積可以由現在的一千六百五十萬畝擴大到一億一千六百萬畝,佔黃河流域需要由黃河灌溉的全部土地面積百分之六十五強。因為黃河的水量不足,其餘約百分之三十五土地的灌溉問題,除依靠井水雨水解決一部分外,還需要考慮從漢水或其他鄰近水系引水補充黃河水量,才能完全解決。

    第四,在四十六座攔河壩修成並安裝過船裝置以後,黃河中下游的水量可以按照需要來調節,因此就可以全線通航。五百噸拖船將能由海口航行到蘭州。黃河流域的交通運輸狀況將得到很大的改善。

    在實行上述的階梯開發計劃的時候,必須同時在甘肅、陜西、山西三省和其他黃土區域展開大規模的水土保持工作。這是因為黃河上的水庫並不能減輕黃土區域的水土流失,而且相反地,如果不制止這種水土流失,那些水庫還有陸續被泥沙淤滿、因而失防洪能力的危險。計劃中的黃河支流上的多數水庫的主要任務就是攔蓄泥沙,這當然可以大大減少幹流泥沙的來源。但是只有在黃土區域普遍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才能從根本上制止泥沙的下瀉;否則支流以水庫本身很快就會淤滿,也就無法來延長干流水庫的壽命了。

    黃河流域的農民過去也做了一部分水土保持工作。例如在陜西關中、甘肅南部、山西南部和河南西部,梯田有比較廣泛的發展。但是直到解放以後,特別是在農業生産合作社發展以後,才在共産主義和人民政府的指導之下,在一部分地方開始了有系統的水土保持工作,並收到了顯著的效果。甘肅甘谷縣牛家坪村由於在一千畝坡地上修了地埂,挖了地坎溝,在道路流水集中處挖了澇池,已經做到水不下坡,泥不出溝。在一九五四年八月一次下七十二公厘的暴雨的時候,那裏竟然既沒有暴發山洪,也沒有損失土壤。該村由於採取了保持水土的措施,每畝小麥産量由一百一十二斤增加到二百八十斤。山西平順縣羊井底村,原是個“少穿沒戴,少鋪沒蓋”、“糠菜半年糧”的石山區,一九五○年實行封山育林,一九五三年又在黨和政府領導下將所有二萬一千六百多畝土地作了總的規劃。這一規劃規定:全村土地除耕地和村莊河道等佔地區六千七百畝外,劃分牧坡五千畝,松柏橡樹林四千畝,闊葉樹一千畝。果樹林四千九百多畝。在這一基礎上,該村訂出了農、林、牧、水(水利)全面結合的十五年發展計劃,預計到一九六七年全村每人的收入可折合糧食六千五百四十二斤,等於一九五三年的六倍,其中林業收入佔總收入百分之七十九。此外,該村修了一座蓄水池,解決了吃水的困難;把坡地修成梯田七十余畝,每畝由原産一百五十斤增至二百五十斤至三百斤;在溝內修了一百九十八道石“谷坊”(用石在溝中築成的小壩),能陸續淤地一百五十畝至二百畝,每畝可産糧食二百斤至三百斤;沿溝下游修了四里多長的堤,兩岸密植楊柳,固定溝道。過去該村每逢大雨,洪水滿溝,三五小時即過,如今雨後清水長流,可達二十五天。這些典型事實,説明黃河中游的水土保持是完全可能的。

    黃河綜合利用規劃要求,在黃河流域水土流失地區,按照當地具體情況選擇採取以下的一系列措施:

    (一)農業技術措施

    1、改良農業耕種技術措施——為了加強土壤吸收雨水能力,實行深耕和雨後中耕;為了加強土壤結構,實行增施肥料和作物輪換;等等。

    2、水土保持耕作法——為了阻止雨水在坡地上向下流瀉,實行把作物在橫溝中種植、實行橫坡耕作和在休閒地上犁“水平溝”,等等。

    3、改良土壤被覆——實行密植,“等高帶狀間作”(如玉米、高粱和豆類在同一高度的橫坡上成帶形的間隔種植),種植“緩衝草帶”,夏季休閒地種植綠肥,“草田輪作”,栽培牧草,管理放牧,等等。

    (二)農業改良土壤措施

    1、田間工程——坡地修築梯田,修地邊埂和等高溝埂,修田間集水溝和導水溝系統,修“水簸箕”(在坡面水流凹地中逐段修成階梯狀,一段象一個簸箕),等等。

    2、停耕陡坡,改為在陡坡上植樹種草。

    (三)森林改良土壤措施

    1、在溝底和溝坡造林,在河岸和河灘造林,在水庫岸邊造林,在鹼地造林。

    2、營造“防風固沙護田林”。

    3、封山育林,坡地和丘陵地造林。

    (四)水利改良土壤措施

    1、在溝頭和溝邊修築防止溝壑發展的土埂。

    2、在溝內修築谷坊、“淤地壩”(在壩內攔泥淤成農田)和大型土壩。

    3、修“水漫地”(將含泥的水流引入圍好的灘地,泥淤積後排去清水)。

    4、發展小型灌溉。

    5、修築攔蓄雨水和泥沙的澇池,修築儲蓄雨水的水窖。

    在這一計劃完全實現以後,黃土區域的面貌將大為改變,這一區域的農業生産以及林業牧業生産將大為增加。陜北的農民對這個遠景編了一首民歌:“遠山高山森林山,近山低山花果山。平川修成米糧川,幹溝打壩聚湫灘。坡洼地裏種牧草,山腰緩坡修梯田。”他們唱得完全對。但是還有更重要的:從此以後,整個黃河干流和支流的泥沙淤積問題、水庫壽命的延長問題,以至整個黃河的洪水問題,都將得到有利的解決。

    由於三門峽水庫容量非常大,由於有了黃河支流的攔泥水壩,特別是由於有了黃河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三門峽水庫至少可以維持五十到七十年或更長的時間。到了那時,由於其他的一系列措施,黃河水害已經可以大大地減輕。至於三門峽水庫淤淺後在發電、灌溉、航運方面發生了困難,都比較容易解決。

    以上是黃河綜合利用規劃的遠景計劃的大概。很明顯,完全實現這個遠景計劃需要幾十年時間,例如完全實現水土保持的遠景計劃將需要五十年時間。為了首先解決黃河的防洪、發電、灌溉和其他方面最迫切的問題,黃河規劃委員會提出以下的計劃作為在三個五年計劃期間即一九六七年以前實施的第一期計劃。

    第一期計劃規定,首先在陜縣下游的三門峽和蘭州上遊的劉家峽修建綜合性工程。三門峽工程對於防止黃河上遊洪水災害有決定性的作用,這我已經在前面説過了。三門峽水庫的水位比壩下的水位可以高出七十公尺,在那裏修建的水電站利用這樣高的“水頭”可以發電一百萬千瓦,平均每年發電四十六億度,可以供給陜西、山西、河南等地相當時期內在工業上和其他方面的需要。三門峽水庫在黃河缺水時期可以把下游的最低流量由一百九十七秒公方調節到五百秒公方,以便保證下游河南、河北、山東接近河岸地區的灌溉用水和航運所需要的水量。劉家峽水庫雖然比三門峽小得多,它的“水頭”卻有一百零七公尺高,那裏的水電站也可以發電一百萬千瓦,每年平均發電五十二億三千萬度,可以使甘肅新發展的工業區用電需要得到滿足。劉峽水庫可以把河流最水流量由二百秒公方提高到四百六十五公方,從而保證了下游原寧夏、緩遠省境灌溉和航運的需要。

    河水既然被攔河壩攔蓄起來,形成巨大的水庫,通常都不可避免地要淹沒一些原有的居民區。因此需要這些地方的居民為著大家的利益,也為著自己的長遠利益,遷移到其他地方。劉家峽水庫因為面積比較小,那裏的人口也比較稀,只要遷移兩萬七千人。三門峽水庫由於需要攔蓄的洪水流量特別大,在攔蓄的水位達到三百五十公尺的時候,就需要淹沒耕地二百萬畝,遷移居民六十萬人。當然,這同黃河氾濫、決口造成的損失,是完全不能比較的:氾濫、決口要造成生命的損失,財産的更無法計算;遷移由於是在人民政府領導和幫助下有計劃地進行的,政府保證移民在到達遷移地點以後得到適當的生産條件和生活條件。因此,過去在修造水庫或開放蓄洪區、滯洪區的時候,當地的居民都能夠服從社會的需要和政府的安置,順利地完成遷移或臨時遷移的計劃。但是一次遷移六十萬八究竟是有許多困難的。同時在水庫開始工作的初期,水位並不需要一下子就抬高到三百五十公尺,而只需要抬高到三百三十五·五公尺。因此,初期只需要遷移二十一萬五千人,其餘居民,可以根據需要在以後十五年到二十年內陸續遷移。毫無疑問,這些遷移的居民將受到被黃河災害威脅的八千余萬人民的最大的感激,而政府則將努力保證他們在遷移的時候不受損失,並且幫助他們在到達遷移地點後儘快走上安居樂業的道路。

    為了攔阻三門峽以上各支流的泥沙,以保護三門峽的水庫,需要在第一期工程中,首先在涇河、葫蘆河、北洛河、無定河、延水的適當地方,修建五座水庫,並在適當的小支流上,修建五座小的水庫。在第一期工程中,並將在汾河和灞河上修建綜合性水庫。

    如上所説,三門峽工程因為處在伊河、南洛河、沁河的上遊,修成後還不能保證在這三條支流同時發生洪水的時候不造成下游的水災。因此,在第一期工程中,也將在這些支流上選擇一處或幾處適當地點修建防洪水庫。

    三門峽水庫和水電站,擬定在一九五七年開始施工,一九六一年完成。蘇聯政府已同意擔負這一巨大工程的設計。協助我國進行黃河規劃的蘇聯組組長柯洛略夫同志,仍將擔任這一設計的負責人。

    三門峽下游支流的水庫,也擬定在一九六四年以前完成。但是為了防備在這些工程完成以前發生比一九三三年更大的洪水,還必須在下游採取一系列的臨時防洪措施。因此,在今後幾年內,需要繼續加高加固下游的河堤,加強並擴大滯洪區的設施,並繼續加強防汛工作。

    第一期計劃,在灌溉方面,規定修建青銅峽(甘肅金積)、渡口堂(內蒙古磴口)、桃花峪(河南成皋)三座幹流水壩,並相應地這些地區修建渠道工程。按照第一期計劃,將擴大土地三千零二十五萬畝,其中青海二十一萬畝,甘肅二百零五萬畝,內蒙古四百二十一萬畝,陜西二百二十六萬畝,山西九十萬畝,河南九百六十萬畝,河北四百萬畝,山東七百零二萬畝。同時,將對原有灌溉區一千一百九十八萬畝的灌溉狀況加以改善。

    第一期計劃完成的結果,將使黃河從海口到河南桃花峪七百零三公里的一段,從內蒙古清水河到甘肅銀川八百四十三公里的一段,以及在三門峽水庫內和劉家峽水庫內的兩段,可以通航。通航距離約佔黃河中下游全長的一半。

    在黃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面,第一期計劃規定、改良耕作面積一億二千七百萬畝,草田輪作牧草面積八百七十萬畝,改良天然牧場一億三千四百六十萬畝,培植人工牧場面積六百七十萬畝,種植果園二百萬畝,停耕陡坡面積一千一百萬畝;修梯田二千八百萬畝,修帶截水溝的梯田一千四百萬畝,修地邊埂的耕地一千四百七十萬畝,修等高溝埂的耕地一千七百萬畝,修大型水簸箕三十六萬畝;造林二千一百萬畝,育苗七十萬畝,封山育林三千六百六十萬畝;修水窖三萬七千個,修澇池二千萬公方,修路壕蓄水堰一萬六千個,修溝頭防護設備二十一萬五千個,修谷坊六十三萬八千個,修淤地壩七萬九千個,實施小型灌溉四百七十六萬畝,修水漫地一百萬畝,修溝壑土壩三百個,整理溝壑區道路四千三百公里。這也是一個巨大的計劃。它需要廣大農民積極支持,並且需要政府和農民共同進行大量的投資。實現了這一計劃,當地農業生産量將增加一倍,而黃河的泥沙在這一計劃和支流攔泥水庫修建計劃完成以後,則將減少一半左右。

    為了實施黃河綜合規劃的第一期工程,初步估算需要投資五十三億二千四百萬元。其中:三門峽水庫和水電站十二億二千萬元(包括移民費用,下同),劉家峽水庫和水電站四億一千六百萬元;輸電變電設備五億元;南洛河、沁河、伊河防洪水庫三億零四百萬元,下游臨時防洪措施二千七百萬元;修建灌溉系統八億零七百萬元,修建灌溉用的三座幹流水庫二億八千一百萬元,兩座綜合性的支流水庫一億五千六百萬元;保持水土措施七億三千二百萬元,支流攔泥水庫六億七千六百萬元;航運設備二億零五百萬元。這是一筆很大的投資。但是這筆投資是完全值得的。第一期計劃完成後,僅僅從灌溉方面説,每年就可以增産糧食五十四億七千萬斤,棉花四億斤,這兩項增産的價值,每年達到八億五千六百萬元,十年就是八十五億六千萬元,大大超過了十五年投資的總值。再從發電方面看,三門峽和劉家峽兩座水電站每年可發電九十八億度(初期可發電六十六億度),且不説這樣大的發電量對生産的發展有多大的貢獻,只是電的售價本身,如按目前售價給每度六分錢計算,就值五億八千八百萬元,十年的收入也超過了十五年投資的總值。應當指出:三門峽和劉家峽水電站的造價都是特別低廉的。水電站建築所需要的混凝土量和土石方量,如果分攤在所發的每千度電上來計算,則三門峽每千度所需的混凝土為○·三五七公方,土石方為○·四四六公方,劉家峽每千度電所需要的混凝土為○·二三二公方,土石方為○·三二五公方,而古比雪夫水電站每千度所需要的混凝土為○·八公方,土石方為一五·六公方。如果把三門峽工程投資的三分之一和劉家峽工程投資的二分之一算作發電成本,則三門峽每度電的成本只有三厘三毫,劉家峽每度電的成本只有二厘三毫,而目前我國火力發電的平均成本卻是每度三分。很明顯,第一期計劃的完成,在航運方面也將産生巨大的經濟效益。何況第一期計劃根本解決了黃河的水災問題,只是用於防汛的費用就可以省下每年兩千萬元,由此而避免的人民生命財産的損失和由此而取得的各方面的利益,更是不能用數字來表明的了!

    我國人民從古以來就希望治好黃河和利用黃河。在實行送走水、送走泥沙的治河辦法同時,控制水、控制泥沙而加以利用的想法,古時也早有人提出過。例如公元前七年,西漢的賈讓就曾向當時的皇帝漢成帝提出了一個沒有被採納的建議,要在現今河南浚縣附近的黃河北岸修築三百餘裏的石堤,堤下多設水門並修渠,“旱則開東方下水門溉冀州,水則開西方高門分河流”。我國近代的水利學者李儀祉,首先指出了從中游著手治河的必要,並提出過在中游防沙的兩種方法:“(一)防止沖刷,以減少其來源。(二)設置谷坊,以堵截其去路。”他們的理想只有到我們今天的時代,人民民主的毛澤東時代,才有可能實現——當然是高得多的水平上實現。國民黨政府在一九四六年請來的美國顧問雷巴德、薩凡奇、葛羅同,在他們的作的“治理黃河初步報告”中,雖然承認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卻認為“以之推行于整個區域而生效,需時或將數百年”。這不能不叫人想起周朝的人早就説過的説:“俟河之清,人壽幾何!”但是現在我們不需要幾百年,只需要幾十年,就可以看到水土保持工作在整個黃土區域生效;並且只要六年,在三門峽水庫完成以後,就可以看到黃河下游的河水基本上變清。我們在座的各位代表和全國人民,不要多久就可以在黃河下游看到幾千年來人民所夢想的這一天——看到“黃河清”!

    各們代表!由以上的説明可以看到,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黃河水利的綜合規劃,同我們所正在討論的整個社會主義建設計劃的其他項目一樣,確是一個偉大的計劃,確是我們全國人民值得為它來艱苦奮鬥的計劃。

    為了實現這一規劃,當然首先需要政府各有關部門即水利部、燃料工業部、地質部、重工業部、機械工業部、農業部、林業部、交通部、鐵道部、科學院和其他有關方面的共同努力。這一規劃的第一期計劃中,還有許多項目需要作進一步的勘測和研究來確定。已經確定的工程項目需要開始進行設計。由於蘇聯擔任設計的三門峽工程,我國的有關部門必須負責供給設計所需要的資料,並積極進行必要的施工準備工作以及水庫區移民的準備工作。為了實現水土保持的第一期要求,各有關部門應當積極指導地方人民政府定出具體的計劃並加以正確的實施。

    但是為了實現這一規劃,不僅僅需要政府的努力,還需要全國人民的努力。毫無疑問,全國人民將在人力上、物力上、財力上堅決地支持這一偉大計劃的實施。黃河流域各省區的人民,將在這一計劃實施的過程中作出最大的貢獻。甘肅、陜西、山西三省農民,三省的省、縣、鄉各級人民委員會,三省的共産黨和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的各級地方組織的工作人員,對於水土保持計劃的執行負有最重要的責任。我們相信,他們為了自身的利益、本地方的利益和全國人民的利益,一定能夠把他們的責任充分地擔負起來。三門峽水庫區和其他水庫的責任充分擔負起來。三門峽水庫區和其他水庫區的居民,本著“一戶搬家,保了千家”的美德,也將按照政府的指示實行遷移,積極幫助這一根治和開發黃河的偉大計劃的實現。

    黃河規劃的擬定,説明我國的水利事業正在迅速前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在水利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得到很大的成績,其中如根治淮河和荊江分洪的工程尤其規模巨大。黃河的綜合規劃,由於對全流域的防災、發電、灌溉、水土保持和航運各方面都作了通盤的計劃,更加顯示了河流在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中的偉大作用。我們不但要根治和開發黃河,而且要根治和開發長江以及其他重要河流。關於長江的規劃將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收集資料,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制定規劃並逐步地著手實施。政府在一九五四年十月向蘇聯政府提出了聘請協助我國進行長江規劃的專家綜合組的要求,蘇聯政府已經又一次慷慨地同意了我們的要求。蘇聯政府決定派十二位專家幫助我們進行長江規劃。組長巴·米·德米特立也夫和其他六位專家已經到達中國。蘇聯在黃河規劃、三門峽工程設計和長江規劃方面給予我們巨大的援助,請讓我在這裡代表我國政府和人民向我們偉大的盟邦蘇聯的政府和人民表示深切的感謝!

    在全國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的一致支持下,在蘇聯的慷慨援助下,我們一定能夠征服黃河,征服長江和其他河流,使它們為我國人民的利益服務,為我國人民的偉大的社會主義事業服務!

    國務院根據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同志的提議,請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採納黃河規劃的原則和基本內容,並通過決議要求政府各有關部門和全國人民,特別是黃河流域的人民,一致努力,保證它的第一期工程按計劃實現。

    字庫未存字註釋:

    @①原字山加僉

    (《人民日報》1 9 5 5 0 7 2 0 第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