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交通運輸設施和裝備水平步入世界先進行列
建國60年,尤其是改革開放30年來,在交通運輸基礎建設不斷加強、運力結構顯著改善、運輸能力不斷提高的同時,由於先進科學技術的開發和廣泛應用,交通運輸設施和裝備水平不斷提高,運輸工具的數量大幅增加。
鐵路從1997年4月1日到2008年的十一年中,陸續進行了六次大面積提速,主要運輸線路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目前我國已全面掌握了時速200公里及以上既有線提速的設計、施工、養護維修等成套技術,形成了我國鐵路既有線提速到200—250公里的技術標準體系,時速200公里及其以上的線路延展里程達6200多公里。通過提速,主要城市間旅行時間普遍壓縮了一半以上,運行速度已邁入世界先進行列。鐵路貨運重載技術取得突破,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大秦鐵路重載運輸取得重大成果,2008年實現運量達3.5億噸,創造了世界鐵路重載運輸的奇跡。鐵路主要幹線普遍開行了5000-6500噸貨物列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從根本上扭轉了我國鐵路列車速度長期在低水平徘徊、不適應市場需求的局面,鐵路裝備行業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關鍵領域的跨越式發展。在青藏鐵路建設中,針對高寒缺氧、多年凍土、環境保護等難題展開科研攻關,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建設了高標準、高質量的青藏鐵路偉大工程創造了世界一流水平。上海磁懸浮示範運營線路的成功投産,表明中國交通正在迅速向以高技術集成為顯著特徵的現代運輸方式邁進。客運專線、城際鐵路和高速鐵路建設全面推進,北京到天津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和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高速列車奧運前夕正式運營,最高運行時速達到350公里,京津城際開通運營開闢了中國高速鐵路的新紀元。客車、貨車和機車的製造水平大幅提升,動車組、大功率機車國內設計製造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1949年底,全國擁有民用汽車僅5萬餘輛,大多數是技術狀況低下的破舊汽車。1978年底,全國民用汽車達到135.84萬輛,其中,載客汽車25.90萬輛,載貨汽車100.17萬輛,分別為1949年的26倍、15倍和30倍。到2008年底,全國民用汽車達到5099.61萬輛。其中,載客汽車3838.92萬輛,載貨汽車1126.07萬輛,分別比1978年增長了38倍、148倍和11倍。在公路運輸車輛不斷增加的同時,車輛裝備水平不斷提高,目前在公路的運力結構上,形成了大、中、小型相配套,高、中、低檔相結合的格局。公路旅客運輸向快捷、舒適、安全發展,公路貨物運輸向快速、長途、專業、重載發展,專用車産品向重型化、專用功能強、技術含量高的方向發展。改革開放初期,我國轎車工業基本上是空白,90年代後期和21世紀以來我國轎車産業飛速發展,2008年全國轎車保有量達2438萬輛,私人轎車達1947萬輛,相當於每百人擁有1.5輛轎車。在轎車産能不斷增長的同時,轎車産品技術水平迅速提升,安全性大大提高,盤式制動器、ABS成為了乘用車的標準配置,發動機功率明顯提高,動力性更強,轎車的懸架系統不斷改進,我國轎車技術發展水平基本與世界同步。
沿海港口逐步建設了一大批專業化泊位,港口集裝箱、大宗散貨和汽車滾裝等大型專業化碼頭,港口機械化和專業化水平不斷增強,作業效率顯著提高。2007年5月9日上海盛東國際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打破船時效率和單機效率兩項集裝箱裝卸作業世界紀錄,標誌著我國港口集裝箱碼頭的軟硬體設施已進入世界一流水平,我國主要港口的集裝箱裝卸效率已達世界先進水平。水運方面,我國運輸船舶向大型化、專業化和標準化方向發展,凈載重噸位不斷上升。2008年底我國擁有營業性遠洋運輸船舶2136艘,海運船隊運力規模躍居世界第四位,中遠船隊運力規模居世界前列,中遠、中海雙雙進入世界班輪公司前10位。另外,深水築港和航道整治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長江口深水航道工程抗軟化成果世界領先,長江口、珠江口航道整治一二期工程的完成,其通過能力和大型船舶適應性明顯提高。
民航已建成了現代化的空中交通管理系統,建成了適應民航可持續發展需要的科技引進、消化、開發和創新體系,建成了多層次、全方位、系統化的人力資源開發體系和完備的法律法規體系,航空安全綜合保障能力逐步增強,航空安全水平接近民航發達國家水平。到2008年底我國機場已達152個。在機場建設數量提升的同時,也沒有放鬆機場技術上的升級改造,尤其是航管、通信、導航和氣象保障系統的技術改造。民航首都機場、上海機場和廣州機場等三大樞紐機場初步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在管道運輸方面,管道勘察、選線已經應用航空遙感和衛星定位技術,管道設計採用了先進的計算機輔助設計,管道施工的開溝、布管、焊接、下溝回填實現了自動化一條龍施工作業。我國已具備了在國際市場上進行長距離輸送管道及其配套工程的設計、施工能力,年管道建設能力由20世紀70年代的400多公里,提高到現在的2500公里。1989年在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青藏高原上建成了世界上最高的輸油管道──花土溝至格爾木輸油管道;1990年建成了亞洲最長的依蘭至哈爾濱246公里煤氣管道;經過科技攻關,1996年在“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幹沙漠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條位於流動沙漠中的輸油、氣管道。總長4000公里的“西氣東輸”管道一期工程已經投入商業運營,二期工程將於2010前完工,我國的管道運輸技術水平已躋身國際先進水平之列。
四、交通運輸生産持續快速增長
交通基礎設施的大規模建設和運輸裝備的不斷改善,促進了交通運輸生産的持續快速發展。2008年全國主要運輸方式完成客運量286.79億人、旅客週轉量23196.70億人公里,分別是1949年的209倍和150倍,年均分別增長9.5%和8.9%;完成貨物運輸量258.74億噸、貨物週轉量110300.83億噸公里,是1949年的161倍和433倍,年均分別增長9.0%和10.8%。其中,鐵路完成客運量、旅客週轉量14.62億人和7778.60億人公里,是1949的14倍和60倍,年均分別增長4.6%和7.2%;完成貨運量、貨物週轉量33.04億噸和25106.28億噸公里,是1949年的59倍和136倍,年均分別增長7.2%和8.7%。公路完成客運量、旅客週轉量268.21億人和12476.11億人公里,是1949年的1483倍和1567倍,年均分別增長13.2%和13.3%;完成貨運量、貨物週轉量191.68億噸和32868.19億噸公里,是1949年的241倍和4038倍,年均分別增長9.7%和15.1%。水運完成貨運量、貨物週轉量29.45億噸和50262.73億噸公里,是1949年的116倍和796倍,年均分別增長8.4%和12.0%。民航完成客運量、旅客週轉量1.93億人和2882.8億人公里,是1949年的713倍和1558倍,年均分別增長11.8%和13.3%;完成貨運量、貨物週轉量407.64萬噸和119.60億噸公里,是1949年的170倍和570倍,年均分別增長9.1%和11.4%。管道完成貨運量、貨物週轉量4.54億噸和1944.03億噸公里,是1971年的39倍和216倍(管道貨運量、貨物週轉量從1971年開始統計),年均分別增長10.4%和15.6%。
隨著我國港口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裝卸設施、支持系統的配套,港口貨物吞吐量、特別是集裝箱吞吐量大幅提高。2008年全國港口貨物吞吐量達70.22億噸,貨物吞吐量連續5年蟬聯世界第一,比1978年的2.8億噸增長了近25倍,年均增長11.3%。2008年我國港口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2831萬標箱,是1981年10.3萬標箱的1245倍,年均增長30.2%。我國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已連續六年蟬聯世界第一。有8個港口吞吐量進入世界前20強,16個港口進入世界前100名,上海港成為世界第一大港。
五、為促進經濟發展、方便人民生活作出了重要貢獻
先進、高效的交通運輸體系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高速公路、高速列車、城際高速軌道交通、港口和民航的快速發展和建設,縮短了人員交往和商品流通的時空距離,為人與物的流動創造了有利條件,為經濟社會和對外貿易發展以及沿江、沿海産業帶的形成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根據國外的經驗,一條高速公路建成後的十年內,産業聚集的效果十分明顯,其兩端的大城市沿高速公路走向延伸發展,在各個出入口區域形成一系列衛星城鎮或經濟開發區,並以高速公路為軸線擴散形成産業帶。這在我國的高速公路建設中也得到了證明,如京津塘高速全線143公里,從北京到塘沽的11個出入口附近區域,依次布設了北京經濟開發區、河北廊坊經濟開發區、武清高科技産業區、逸仙園國際科學工業園區、新技術産業園區、程林莊化工新技術産業園區、軍糧城新技術園區、天津(塘沽)海洋高新技術園區、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各類經濟技術開發區,這條高速公路産業帶成為了中國北方的“矽谷”帶。
交通運輸的發展同樣也促進了商業、旅遊業等第三産業的發展。快速交通系統的建設促進了沿線旅遊景點的開發建設,帶來了旅遊人數及旅遊收入的增加。例如廣深高速公路建成後,內地到香港旅遊和從香港入境的遊客明顯增多。沈大高速公路建成後,旅行觀光非常方便、舒適、安全,沿線城市旅遊人數和旅遊外匯收入快速增長;高速、高效的交通系統使商品流通在更大的空間進行得以實現,擴大了市場的範圍,也帶來了沿線地區商業的繁榮,促進各類大小集貿中心的形成。據測算,中國每億元高速公路的建設投資,能直接帶動社會總産出近3億元。快速發展的中國交通運輸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交通運輸的發展在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同時,也方便了人民生活,提高了城鄉人民生活質量。交通運輸網絡的建設,改善了人們的出行條件,節省了出行時間、降低了出行成本,同時安全性也大大提高。現在人們出行可根據不同的需要,選擇不同的出行方式,鐵路有夕發朝至列車、快速列車、城際列車、旅遊列車、動車組,公路既可乘坐高速公路快速客車也可以自駕車出行,還可選擇更為快捷的飛機出行。目前,交通運輸服務呈現多層次、多樣化、個性化和快速化的發展趨勢,基本可滿足一般情況下各類旅客出行的需求,交通運輸網絡的形成,為城鄉居民提供了一個快捷、安全、清潔、方便的出行環境,大大地方便了人民生活。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通過增量的快速發展和存量的不斷升級改造,交通網絡覆蓋面會進一步擴大,通達度會進一步延伸。在發展的過程中運輸結構、網絡佈局會進一步優化,各種運輸方式的銜接將更加協調、順暢,綜合運輸的高效率優勢將更加突出。現代化的管理技術和信息化手段將不斷提高,以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實現交通運輸的安全高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可持續發展,達到交通運輸系統的發展和環境的和諧統一。一個方便、快捷、舒適、安全、完善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必將有力的支撐和促進未來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好的出行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