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17日(星期二)上午10時,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佈會,請國家林業局局長賈治邦介紹國家林業局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所作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並答記者問。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近年來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取得重大進展。7月13日《人民日報》也表示今後5年內全國將基本完成以明晰産權、減輕稅費、放活經營、規範流轉為主要內容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我們現在已有的試點省份,江西、福建、遼寧和浙江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但是我感覺這四個省因為都地處中東部地區,比較適合森林的生長,所以農民在實際造林過程中有意願積極投入造林。
前一陣我去了甘肅,這個地方比較乾旱少雨,要推進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怎麼樣調動當地群眾在自家林地上造林的積極性?我在實地採訪中也了解到,林子分公益林和商品林,南方一些省份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取得重大成就,分到商品林的林農效益非常好。但是隨之而來的,大江大河的源頭,一些重點公益林的生態保護區的林農,因為本身種的是公益林,有很強的生態效益,不可能進行很大程度的開發,這種情況下分到這些林地的林農可能很難獲得實際的經濟效益。怎麼樣調和這兩者的矛盾,也是我非常感興趣的問題。
[賈治邦]謝謝,你提的這兩個問題也是我們工作中碰到的問題。第一,集體林權改革意義是非常巨大的,也是深遠的。我相信,集體林權的改革必將使農民,特別是山區貧困農民增加收入,用不了多少年,山區農民的收入將要超過平原地區農民的收入。
至於南方和北方的區別,的確有這樣的問題,南方雨水條件好,經營林業收效大;北方水土條件差,經營林業的效益比較差。但是我認為有兩個問題要清楚,第一,土地這個東西是最重要的,是農民的一種生産資料,即便在北方,如果把這麼大面積的林地承包給農民,農民在這片土地上能夠進行生産,他應該收穫更多的東西。我實際上就生長在北方,長期在北方工作。陜北那個地方也是降雨量少,但是只要把林地分給農民,一個是林子能夠保存下來,第二他可以搞經濟林和其他作物,能夠增加收入。北方是我國生態脆弱地區,北方大部分樹林是生態林,我們就要提高對他的補償標準。
第二個問題,不管南方還是北方,林權改革就碰到一個問題,劃成商品林的收穫比較大,劃成生態林的,現在補償比較低,生態補償是5塊錢一畝,“天保”是2塊多。我們也在考慮,如果改革到位了,就要提高對生態林的補償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