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直播>> 新聞辦2>> 背景
 
60年輝煌體育:無聲的助推器─記中國體育科研人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9月16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9月16日電(記者 吳俊寬 馬向菲 鄒大鵬)2006年德國世界盃上,東道主在四分之一決賽中與勁旅阿根廷隊激戰120分鐘後難分勝負。在殘酷的點球大戰面前,雙方看似機會均等,但是德國隊門將萊曼手中的一件“秘密武器”卻讓勝負的天平發生了傾斜。最終德國隊點球4:2勝出,順利挺進半決賽。

    賽後萊曼向外界展示了這件“秘密武器”。原來德國隊教練組賽前就做好了點球決戰的準備。通過觀看大量的比賽資料片,教練組總結出了阿根廷隊球員罰點球的習慣,並記錄在一張小紙條上。比賽期間,萊曼把這份“點球秘籍”塞在自己的戰靴中,每次對方罰球之前都要取出來參考,最終幫助東道主涉險過關。

    其實,對於對手情報的分析、整理、歸納和總結只是體育科研工作最皮毛的環節。翻開北京奧運會中國代表團的大名單,幾乎每一支隊都配備有科研教練,這些體育科研工作者就像是運載火箭上的助推器,用辛勤的汗水和默默無聞的奉獻,推動著中國體育健兒在世界賽場上披荊斬棘、摘金奪銀。

    甘當綠葉 服務團隊

    “體育科研工作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科研需求都直接來源於運動訓練實踐,這也就決定了科研人員的服務意識必須很強,一切工作的重點都必須緊密圍繞著訓練實踐中不斷出現的問題開展,”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洪平博士這樣理解自己的工作。

    洪平從事體育科研工作已有10年時間,常年堅持工作在國家隊科研攻關與科技服務的第一線,先後為國家游泳隊、跳水隊、女子籃球隊以及體操隊提供科研支持。自參加工作以來,共主持課題10項。2008年被國家體育總局和中國奧委會授予“2008年北京奧運會突出貢獻個人”榮譽稱號,2009年獲得國家體育總局“2008年北京奧運會科研攻關與科技服務個人一等獎”。

    在洪平看來,“提供服務”應始終放在體育科技工作的第一位。他以國家舉重隊運動員減控體重為例解釋説,科研人員做好體重減控工作不可能在實驗室裏憑空研究,必須深入訓練場,走進運動員食堂。因此,舉重隊科研教練趙鵬每節訓練課都堅持在訓練場上,對運動員的實際訓練量和運動強度進行詳細地統計和分析,計算其每天的能量消耗,在食堂裏觀察運動員一日三餐的飲食情況,並通過科學的計算評估運動員每日的攝入和消耗比例,從而向教練組提供建議,幫助運動員科學訓練、合理飲食,最終保證運動員在正常訓練的同時達到減控體重的目標。

    洪平説,國家體育總局始終堅持“體育發展依靠體育科技進步,體育科技面向體育運動實踐”這一方針,“科研教練”就是這一方針的體現。他將科研人員的體育科技實踐和教練員的運動訓練實踐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科研”和“教練”就像是兩個圓,無論兩個圓是相離、相切還是相交,都不算完美的結合。只有當兩個圓完全重合,當科研工作最大限度地滿足和服務教練工作的需要,科研教練的作用才能夠發揮出來。

    辛勤工作 無私奉獻

    作為一名科研教練必須與國家隊吃在一起、住在一起、比賽訓練在一起。每天運動員一早起來訓練,科研人員就要出現在訓練場上,對運動員的訓練情況進行觀察和檢測。一天的訓練下來,運動員和教練員都休息了,科研人員還要進行大量數據分析和統計工作,為教練員制訂科學的、針對性強的訓練計劃提供科學的依據。工作到深夜是經常的事,有時甚至是通宵達旦。

    “室內項目的科研教練還好一些,如果是室外項目科研教練還經常要接受烈日高溫的考驗,”洪平説。由於運動隊長期集中,經常要在不同的地方集訓、參賽,隨隊的科研人員也大都習慣了這種東奔西走四處為家的生活。只是融入家庭的時間少了,對家人的照顧更是遠遠不夠。

    洪平介紹説,有很多運動員為了訓練備戰一年回不了幾次家,而隊裏的科研教練也是這樣。趕上過年過節不能和家人團聚已經是家常便飯。為備戰北京奧運會,擔任中國賽艇隊副領隊的科研教練吳昊一年在家的時間還不到兩個星期。在乒乓球隊服務的科研人員肖丹丹新婚不久就回到隊伍,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每一個科研人員都欠了家人一筆賬”,洪平在接受採訪時感慨地説。

    成果豐碩 態度謙遜

    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上,中國健兒一舉摘得51枚金牌、21枚銀牌和28枚銅牌,史無前例地登上了奧運會金牌榜的首位。這些獎牌的取得與體育科研工作者的辛勞和汗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專門為劉翔提供科研服務的“翔之隊”組長李汀曾經做過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競技體育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那麼孫海平教練是指揮官,劉翔是突擊隊員,而科研小組是參謀部,就是要收集情報,掌握敵我的情況,然後向指揮官提供參考意見,從而制訂作戰計劃。

    國家體育總局科教司司長蔣志學説:“體育科研對競技體育成績不好量化。奪取金牌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主體還是教練員和運動員。但是可以説,沒有科技的支撐和保障,一些運動隊的成績肯定會受到影響。而且越是高水平的運動隊,體育科技的影響越大。”

    在國家體育總局體科所的統計材料中,中國的體育科研人員專門針對北京奧運會科研攻關與科技服務取得的理論成果就有30多項,其中幾乎涵蓋了包括跳水、體操、舉重、乒乓球、羽毛球、射擊、跆拳道等所有中國代表團的“奪金大戶”。

    但是對於自己所取得的成績,中國體育科研人卻始終保持著謙遜謹慎的態度。他們甚至不願意用“幕後英雄”這樣的字眼描述自己,而是一再強調自己只是普通的體育科研服務人員。

    當被問及工作中最大的驕傲時,作為北京奧運會中國女籃和體操隊的科研教練,洪平提到的不是自己的科研成果,也不是自己獲得的一項項殊榮。他説:“最感到驕傲的事情就是站在場邊看著五星紅旗在國歌聲中升起,那種興奮和激動絲毫不亞於在場上拼搏的運動員。”

    洪平的話看似平凡,但他説出的也許正是那些甘當綠葉、無私奉獻的中國體育科研人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