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6日20時30分,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佈會,請外交部副部長何亞非、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華介紹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情況,並答記者問。
[新聞晨報記者]第一個問題請問解主任,因為近期金融危機給我國經濟帶來了很大的影響,現在國家要調整産業結構可能要拉動西部內需,我們現在提出綠色GDP的指標可能會對西部的基礎建設,包括工業建設帶來一些負面影響,不知道有沒有測算過這方面的數據,有可能在未來十五年中帶來多大的GDP的負面影響,有沒有具體數字?第二個問題請問何副部長,中國外交給人一貫印像是比較溫和的,但是這次因為涉及到根本利益的問題,中國的人均收入只有歐美國家的十分之一甚至幾十分之一,我們會不會在談判當中做到寸土必爭?
[何亞非]中國外交恐怕不能用是不是溫和或者強硬來形容,該溫和的時候溫和,該強硬的時候要強硬。我覺得中國外交的任務就是要維護國家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在氣候變化問題上也一樣,但是我們在考慮中國人民利益的時候,同樣也在考慮全人類的利益。剛才我講了氣候變化問題涉及到全人類的根本利益,所以中國政府、中國的外交一定會從這個出發點做出努力,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盡一切努力,包括中國領導人都在直接做這樣的努力,要推動哥本哈根會議取得積極的成果。謝謝!
[解振華]回答你的第一個問題,今天下午我陪國務院的領導見法國的一位部長,當我們向他介紹中國國務院的決定,2005-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的排放降低40-45%的時候,他講了這麼一句話,他説“聽到這麼一個目標感到很驚喜,這表明中國未來的競爭力要來自中國的低碳經濟和低能耗的發展。”我覺得他講得非常好。從中國國情來説,我們的能源和資源人均佔有量是不足的,但是我們的經濟增長速度還是比較快,我們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發展經濟的需求也在增加,所以有限的資源和環境要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需求,這就産生了矛盾,産生了能源、資源的瓶頸。怎麼樣來解決呢?只有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才能實現我們這個目標。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們現在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階段,應該發揮我們的後發優勢,只能走可持續發展這條路,這樣才能夠既發展了經濟,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又應對了氣候變化,減少了溫室氣體的排放,也提高了我們的適應能力,所以這條路我們還要堅定不移的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