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直播>> 新聞辦1>> 背景資料
 
河南建設中原經濟區文化視野:文化之光照亮未來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11月10日 14時50分   來源:河南省人民政府網站

    “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釋放出的政策信號,為我們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開啟了新的思路。

    這一科學論述,也為我們建設中原經濟區打開了新視野: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把軟實力變成硬支撐,讓億萬群眾衣食豐足,邁向文化小康。

    中原崛起,文以化之;河南振興,文以鑄之。

    綠色經濟的新支撐

    “推動文化産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看到五中全會公報中的這句話,清華大學文化産業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感慨萬千,“這是迄今為止國家賦予文化産業的最高地位。”

    文化産業是典型的朝陽産業、綠色産業、低碳産業。對河南來説,大力發展文化産業更是時代的選擇、發展的必然。

    當今世界,文化産業發展迅猛:好萊塢大片颳起文化風暴,《哈利·波特》創造經濟奇跡,巴黎時裝周引領時尚潮流……美國經濟學家米切爾·沃爾夫對此評價:“文化、娛樂——而不是那些看上去更實在的汽車製造、鋼鐵——正在迅速成為新的全球經濟增長的驅動輪。”

    現在,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文化産業佔GDP比重已超過20%,北京、上海、廣東、湖南等省市已超過5%,與之相比,河南文化産業3.2%的份額比例,既意味著差距,也意味著潛力。加快發展文化産業,能夠為中原經濟區提供強大的産業支撐。

    發展文化産業,河南有底蘊。中原文化是“正根、正道、正宗、正統”,在這個“伸手摸秦磚,抬腳踢漢瓦”的地方,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是發展文化産業取之不盡的源泉。胡錦濤總書記多次指出,河南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要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方面邁出更大步伐。

    大力發展文化産業,不但能夠做大GDP,還能夠做優GDP。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文化産業具有“優結構、擴消費、增就業、促跨越、可持續”的獨特優勢和突出特點。當前,河南“調結構”的任務異常艱巨,要擺脫對傳統模式的依賴,走上科學發展之路,發展文化産業無疑是重要的抓手。

    文化是中原經濟區最重要、最顯著的優勢之一。“中原要崛起,河南要振興,必須首先突出河南的文化優勢,發揮河南文化的作用。”省委書記盧展工一語中的。

    動力澎湃的新引擎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強大力量。

    建設中原經濟區,經濟“硬實力”是基礎,文化“軟實力”是平臺。沒有“硬實力”的物質保障,“軟實力”就沒有根基;沒有“軟實力”這個平臺,“硬實力”也會受到限制。

    提升文化“軟實力”,關鍵在以人為本。

    “推動中原經濟區建設過程中,一定要讓廣大人民群眾成為推動發展的主體。”中央黨校教授李興山説。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滿足人民基本的文化需求,以文化養智、養德、養神、養氣,提高群眾的文明素質、文化素養,可以為建設中原經濟區打下堅實的社會基礎。

    提升文化“軟實力”,作用在凝聚人心。

    建設中原經濟區,是好事、大事,也是難事,沒有一股鍥而不捨的精氣神,就走不出一條科學發展的新路來,必須統一思想,鼓舞鬥志。加強文化建設,把億萬人民的注意力聚焦到中原崛起上來,把億萬人民的積極性、創造性發揮出來,可以為中原經濟區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提升文化“軟實力”,重點在把握規律。

    文化發展具有特殊的規律性,在構建中原經濟區過程中,我們必須認識規律、尊重規律、遵循規律,把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作為文化工作的著力點、作為檢驗文化體制改革成效的標準,增強文化産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讓中原文化真正走進人們的生活、深入人們的心靈。

    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效。以文化為引擎,中原經濟區揚帆起航,動力澎湃。

    融合發展的新理念

    文化與經濟融合,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趨勢。

    當今時代,傳統産品通過增加文化內涵實現更新升級,小商品賦予文化特質衍生為大産業。現在我們已很難找到沒有文化標記的産品,很難找到不體現文化意義的消費。同樣的兒童用品,貼上米老鼠、唐老鴨的形象,立即身價倍增;同樣的快餐食品,打上醒目的“M”標誌,才是人所共知的“麥當勞”……

    當今時代,社會財富日益向擁有文化優勢和文化底蘊的地區聚集,經濟重心與文化中心逐漸合二為一。大東京經濟區是日本金融、貿易、製造業最集中的地區,也是日本教育、文化中心和動漫産業集聚區;以洛杉磯為中心的美國西海岸經濟區是美國石油化工、航空航天、電子工業的基地,也是好萊塢、迪斯尼樂園所在地。

    文化最大的特質,就是能夠以無形的意識、無形的觀念,深刻影響著有形的存在、有形的現實,深刻作用於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的生産生活。

    建設中原經濟區,必須把握經濟文化一體化的趨勢,注重經濟、社會、文化的通盤規劃、統籌運作,在經濟工作中更多地增加文化的內涵,充分發揮文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以産品和服務中的文化價值提升經濟價值,用文化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産業和基礎産業。

    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曾感嘆道:“中原地區是中華兒女心靈的故鄉。”如今,這種文化上的血脈相連,正在化為推動中原經濟區建設的巨大動能:前不久我省舉辦的一系列商貿活動,吸引了浙商、閩商、港澳深等地企業家的3000多億元投資。就在兩天前,尋找“千年之根”的臺商們,又帶來了380億元的項目投資,正醞釀著在河南打造一個趕超意大利的“中部鞋都”……

    以文“興”産業,以文“化”産業,前景廣闊,大有可為:依靠雲臺山這張“名片”,焦作市正在實現從“黑色經濟”向“綠色經濟”的轉型;“天地之中”歷史古建築群的成功申遺,讓登封市邁開了打造國際旅遊城市的新步伐……

    建設中原經濟區,我們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覺;建設中原經濟區,我們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建設中原經濟區,我們要努力實現文化自強。

    燦爛輝煌的中原文化,薪火相傳到我們手中,我們有責任也有信心高高舉起,照亮中原經濟區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