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2012年8月2日(星期四)上午10時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佈廳舉行新聞發佈會,請中國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趙白鴿、秘書長王汝鵬介紹關於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促進紅十字事業發展的意見》的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中國日報記者]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趙會長剛才説到中國紅十字會的改革,可能會成為未來中國社會組織改革的試點,那麼遇到的困難是什麼,它的原因可能是什麼?第二個問題,《意見》裏面提到我們建立完善政府,包括紅會等社會組織購買服務的制度,如果從現在來看政府可能從紅十字會購買哪些方面的服務?我們也知道紅十字會作為一個社會團體,但是也有參公的性質,能夠收到固定的政府津貼,我們想知道怎麼理解裏面的界限?
[趙白鴿]社會組織改革我認為現在碰到一個特別大的障礙,因為我剛才講的時間是壓縮性的,而且是跳躍式的,只有30多年的時間,原來有國有企業等這樣的一些固定在整個計劃經濟體制內的一套和它相適應、相匹配的組織建設模式,但是現在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以後,這樣的構架在逐漸的進行改變,經濟領域很明顯了,一個是多元的經濟體制,還有一個我們也可以看到整個社會也在發生很大的變化,逐漸的由原來的單位人變成了社會人,都走向社會了,這些一個個社會人對社會組織管理,這個管理不是管人,要把人組織和服務得很好,在很多國家花費了百年的時間,我們只有30多年。
所以,在這裡面的阻力我認為有三個方面:一是傳統的以體制機制所造成的慣性;二是未來怎麼走,大家覺得並不是很清晰,完全照搬西方不可能,有中國自己的特色,再回來走到原來計劃經濟又不可能,所以就要探索,所謂探索就要有失敗的可能。
三是現在紅十字人碰到的也很糾結,一方面外圍並不是完全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環境,也不是完全按照國際化的國際人道主義原則的環境,但是現在對你的工作有非常高的要求,看看百姓有的時候在批評紅會的時候,我感覺到沉甸甸的責任,説明百姓對你機構這樣的關心是有期待的,沒有期待他來討論你幹嘛?
我想説的是有成功的可能,但是也有失敗的因素,對我們來説應該緊緊的把握住這樣的一個機會,我認為是一個機會,就是整個社會改革的機會,特別是社會組織建設管理在這樣轉型時期,在這裡面及時的把中國紅十字整個系統逐漸的變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國際人道法則的機制。
下面回答怎麼做,你剛才説到所謂參公,在國際上用的是在編人員的,參公都是公務員,我看意大利相當一部分都是在編人員,英國也有,這些都是所謂的強大國家紅會,這部分人是把一些最精華的,很也經驗的吸收到隊伍裏面來;同時第二層是聘用人員,這些人圍繞你的項目在進行推進,現在中國紅十字會正在開展這個改革,大約聘用的項目人員佔一半左右,這些人將來就是你的力量;
第三圈是志願者隊伍,紅十字沒有志願者就沒有一個事業的發展。志願者幹什麼?大家知道“三獻”:獻錢、獻知識、獻時間、獻肌體(血液、幹細胞、器官),知識、經驗和時間都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現在的改革我是充滿信心,我認為你把核心的在編人員搞的真正職業化,然後形成一個非常強的以中青年骨幹為主導的聘用人員隊伍,成熟以後有不斷的成長空間,還有非常大的志願者隊伍,我們的志願者出了很大的名人,大家知道郭明義,這是遼寧紅十字志願者總隊的隊長,他是我們的一個志願者,最後成為了全國的典型。
馬上大家會看到一個章金媛,這個人是江西南昌的老護士,近80歲了,是南丁格爾獎的獲得者,諸如這樣的人在紅十字系統中非常之多,所以我們想通過這樣的層次,把我們的人才結構建設好。
第二個問題關於購買公共服務,什麼是紅會的公共服務,我剛才講了,它的核心業務就是公共服務,但我們現在希望媒體能夠大聲呼籲兩件事兒,一個紅會不僅一個慈善機構,其實它的職能不完全是接受捐款,更重要的是調動各方面的資源,用於重大災難情況下的救援,像玉樹、汶川這樣大的地震,平時的時候這一部分的公共服務指的是什麼呢?備災、救護、救助等。
我講一下應急救護,大家看到在很多火災、水災、燙傷、燒傷、車禍的情況下,怎麼樣去進行救護,我們在公共服務裏並沒有詳盡的規劃,特別是沒有教給老百姓這個知識。給大家一組數據,現在在英國100個人當中,有50人都受過“生命救護培訓”,我們中國有多少呢?1%,100個人裏面1個,所以才會出現相當多的情況,碰到危機的時候不知道該怎麼辦。
所以文件裏提出了“五進”,即進農村、進學校、進社區、進家庭、進機關,這是非常重要的,那是對生命的關愛和保護,不完全是慈善,它是“Yes”或“NO”,你交給大家知識,他就活了,沒這個知識大家看“7·21”很典型的,溺水和觸電就出現生命的挑戰。因此我們公共服務實際上是要包括器官捐獻和幹細胞,都是屬於公共服務購買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