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乞討—救助—再乞討—再救助”怪圈
以救助中心為依託、技能培訓為手段,探索流浪少年兒童救助新模式
16歲的王軍國來自甘肅省武威市,因為受不了繼母的責罵,離家流浪乞討,半年前被鄭州市救助保護流浪少年兒童中心救護。令他高興的是,20天前,他被救助中心推薦參加了汽車修理技能培訓,“我現在已經學完了汽車發動機的基本原理,只要努力學技術,我想將來不用擔心沒飯吃!”説到未來,王軍國很有信心。
8月16日,記者在鄭州市救助保護流浪少年兒童中心看到:16歲的王玉權被送到一家飯店學了3個月的麵包製作,目前在救助中心食堂實習;16歲的張凱學習電腦打字,現在每分鐘可打50個漢字,他的理想是當一名電腦工程師;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學習,16歲的劉佩已經基本掌握了服裝裁剪手藝……
在鄭州市,這種專門針對流浪少年的技能培訓始於去年5月。“以往的救助工作往往是臨時性的,救助時間也有限,流浪乞討孩子返回原籍後,由於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不少人又重新開始流浪乞討,陷入‘乞討—救助—再乞討—再救助’的怪圈。”鄭州市救助管理站站長王萬民介紹説,如何有效避免流浪乞討孩子反復流浪求助,如何建立健全流浪少年兒童救助保護網絡,成為一個新的課題。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鄭州市救助管理方法的新嘗試,正是想讓生活無著的流浪少年掌握一技之長。
對來到中心的孩子,中心先進行引導性教育,給他們播放種植、養殖等技能培訓光碟,帶領他們參觀博物館、科技館、公園、烈士陵園,以多種形式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對年滿16周歲、學習興趣強烈的孩子,中心安排他們參加技能培訓。中心定期請來學有專長的志願者,和救助中心的老師一起,開設了縫紉、電腦、烹飪及汽車修理等實際技能操作課程。對其中文化基礎較好的孩子,中心還送他們到社會辦的職業學校學習,所需費用由救助中心負擔。到職業學校的孩子取得結業證書,救助中心和學校共同負責推薦他們就業。
對8到16歲的孩子,中心在教授文化課程的同時,注意啟發、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還積極幫助他們聯絡返鄉完成義務教育。針對流浪少兒的特點,救助中心的老師自己編寫了《語文》、《數學》、《故事》、《遊戲》、《生活常識與安全》、《勞動技能》等教材。
據了解,該救助中心經費由鄭州市財政以年初零預算的形式一次性撥款,根據後期需要可隨時追加,一年花在技能培訓上的錢大約5萬多元。截至目前,在中心接受過培訓教育的孩子已有400多名,其中10多名被送到職業學校學習。
救助中心副主任謝小衛介紹,對年齡較小的孩子,他們還嘗試進行“家庭寄養”。目前,鄭州市救助保護流浪少年兒童中心已經建立了4個集寄養、看護、教育于一體的與家庭相似的機構,每個“類家庭”有兩名輔導員,管理、看護7名以下流浪兒童。在這裡,孩子們可以感受家庭般的溫暖,學會合作、協作,培養健康的心理,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減少今後融入社會的障礙。從2003年到今天,“類家庭”管理、看護的流浪少年兒童已超過70名,護送返鄉50多名。回訪表明,84%的返鄉兒童能夠穩定、健康地生活、成長。 (記者 曲昌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