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礦業界最重要的國家標準之一——《固體礦産資源/儲量分類》正在醞釀修改,這是記者從近日在京召開的礦産資源儲量管理技術標準體系研究項目研討會上獲悉的。
礦産資源儲量管理技術標準體系研究項目是國土資源部2008年重點科研項目。項目課題組提出以“紮實的基礎調研為先導,開放民主的方式參與”為研究思路,開展紮實的調查研究工作,目前已調研了9個省份,參加研討近千人,獲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為研究成果的初步形成奠定了堅實基礎。
據了解,我國礦産資源儲量分類緣自前蘇聯。20世紀50年代初期,我國將礦産儲量分為平衡表內儲量、表外儲量。1959年原全國儲委制定了我國第一份礦産資源儲量規範——《礦産儲量分類暫行規範(總則)》。1974年我國著手編制分類規範,地質部門會同冶金、燃化、建材等部門商定,統一將儲量分為表內、表外兩類,A、B、C、D四級,初步確立了我國此後25年內儲量分級的基礎。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1999年我國對礦産資源儲量分類進行改革,發佈國家標準《固體礦産資源/儲量分類》,將資源儲量劃分出16個類型。迄今此標準已實行10年,在貫徹執行的實踐中暴露出了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修改完善。
國土資源部儲量司、高咨中心組織了這次研討會。來自核工業、有色、冶金、煤炭、武警黃金、建材等中央地勘單位和中國證監會以及礦山設計部門、儲量評審機構、管理部門的專家參加了研討。(記者 丁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