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21日(星期四)上午10時,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佈會,請國家民委副主任丹珠昂奔介紹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等方面情況,並答記者問。
[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 丹珠昂奔]:
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56個民族共同創造了多姿多彩、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徵,是維繫一個民族生存、延續的靈魂,是民族發展繁榮的動力與活力的源泉。了解一個民族,必須了解她的文化;尊重一個民族,必須尊重她的文化;發展一個民族,必鬚髮展她的文化。保護和發展少數民族文化,對於提高少數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增強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展後勁,加快民族地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進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一、重視少數民族文化機構和設施建設。從中央到民族自治地方,國家幫助建立了包括文化館(站)、圖書館、報刊社、出版社、博物館、藝術表演團體、電臺、電視臺等少數民族文化機構,從不同角度為少數民族群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國家在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萬里邊疆文化長廊工程等項目中,重點支持民族地區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使民族地區文化基礎設施得到很大改善。
二、大力搶救、保護少數民族文化遺産。50多年來,國家收集了百萬餘種少數民族古籍,出版了5000余種;出版了全面介紹少數民族各方面情況的5套叢書共400多種;研究、整理《格薩爾》、《江格爾》、《瑪納斯》等大批民間文學;出版了《中華大藏經》等大批歷史經典;編纂出版了包括文學、音樂、舞蹈諸門類的十部《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搶救了《十二木卡姆》等大批瀕臨消失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遺産;挖掘、整理了大批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和傳統醫藥項目;投入鉅資對布達拉宮等大批少數民族文物古跡進行維護。
三、重視少數民族文化人才的培養。在少數民族聚居的省區內,都建有中等藝術學校,在部分民族地區還建有高等藝術院校,專門培養少數民族藝術人才。此外,全國各地的高、中等藝術院校,經常舉辦專門性的少數民族班,為民族地區培養人才。一大批少數民族文化人才活躍在全國文化領域中,有的成為全國同行的佼佼者,享譽國內外。
四、鼓勵、扶持少數民族藝術創作。50多年來,在繼承傳統文藝的基礎上,文藝工作者創作了相當數量的具有濃郁民族特色和時代氣息的少數民族文藝精品。如反映少數民族題材的電影《劉三姐》、《五朵金花》,以及大量的音樂、舞蹈、戲劇作品,風行全國,享譽國內外。
五、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使用和發展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權利。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在圖書、報刊、廣播、影視中得到比較廣泛的應用。我國現有出版民族文字圖書的各類出版社32家,用20多種民族文字出版圖書;有99種民族文字報紙和223種民族文字期刊,用10余種民族文字出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和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廣播電臺每天用21種民族語言進行播音。內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廣西的省區級電視臺分別播放蒙古、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藏、壯等少數民族語言節目。
六、充分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國家尊重少數民族的服飾、飲食、居住、婚姻、禮儀、喪葬等風俗習慣,對少數民族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風俗習慣的權利加以保護。針對一些少數民族食用清真食品的習慣,國家對清真食品的生産、運輸、銷售、供應提出了要求;國家按照各少數民族的年節習慣安排假日。
七、組織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活動,大力促進少數民族文化的對內對外交流。民族地區每年都舉辦多種多樣的民族文化活動,國家也定期或不定期舉辦全國性的民族文化活動。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已經舉辦七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已經舉辦兩屆。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於今年9月5日至9月25日在北京舉行,目前仍在進行當中。
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是由國家主辦的少數民族文藝盛會。第一屆于1980年舉辦,第二屆于2001年舉辦。2002年,國務院決定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五年舉辦一次。2005年,這一決定寫入了《國務院實施〈民族區域自治法〉若干規定》之中。
本屆會演規模空前,來自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及港澳臺、解放軍的4000多名文藝工作者到北京參加演出,包括開幕式和閉幕式演出,共演出節目33台,演出場次70余場。除安排劇場演出外,還安排了部分節目到北京郊區、廠礦、部隊、學校慰問演出。
黨中央、國務院對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高度重視。胡錦濤、溫家寶、賈慶林、曾慶紅、李長春、羅乾等中央領導接見參加會演的演職員代表,並觀看了會演開幕式文藝晚會。
本屆會演現在已接近尾聲。會演充分展示了2001年以來少數民族文藝工作的成就。節目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異彩紛呈,出現一批具有濃郁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時代特色的優秀作品,演出效果好,社會反響廣泛而熱烈。
本屆會演將對整臺劇目頒發會演大獎和優秀劇目獎,對節目和演員頒發優秀節目獎、優秀演員獎、優秀新人獎,還將頒發組織獎和特別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