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熱點專題
 
上海各級黨委政府為百姓解決急事、難事和憂心事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9月29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上海9月29日電(記者慎海雄、楊金志)初秋的上海街頭,隨處可見的喜迎特奧會的招貼畫,給這座大都市抹上了一縷溫馨。增加退休人員養老金、改善社區醫療和居住環境、擴大廉租房受益面、善待農民工……今年以來,上海各級黨委政府傾心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現實、最直接的問題,為普通百姓解決了一系列急事、難事和憂心事。

    上海,這座中國的經濟中心城市,人情味濃了、和諧氣氛多了、百姓的生活更安逸了。

    上海市委書記習近平指出:要始終把群眾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把群眾需要作為第一選擇,把更多精力用於關心群眾生産生活,把更多財力投入到解決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上。他反復叮囑各級幹部:要深入基層,了解群眾的急難愁,為群眾雪中送炭,千方百計為群眾排憂解難。

    潤物細無聲。紛紛出臺的各種惠民措施,折射出了上海市委、市政府把解決民生問題擺在首位、以民生促和諧的執政理念。

    居家養老成了政府“一號工程”

    9月24日上午11時,上海靜安寺街道社區衛生中心的陳蕾醫生正在83歲的張月弟老人家裏給老人量血壓。這時候,樓道裏的木質樓梯響起了腳步聲,愚園路“樂齡家園”的老人專管員孫其梅走上這個三層小閣樓,手裏端著一個密封好的飯盒。這是張月弟老人的午餐:粉皮、肉末燉蛋、黃瓜肉絲、卷心菜湯,還有熱騰騰的鬆軟米飯。

    目前,65歲以上的老人已超過上海總人口的15%。隨著這座充滿活力的現代化都市迎來“銀發浪潮”,“空巢”老人、獨居老人等比例逐年增加。有些高齡老人上菜市場、燒飯都很困難,燒一頓飯要吃好幾天。上海市、區政府為方便老人們吃飯、看病等,動了不少腦筋,出了許多實招。

    今年年初,張月弟老人所在的靜安區決定把今年的“一號工程”定為“居家養老”服務。“在以往,政府一般都是把重大市政建設項目作為‘一號工程’,把社會事業作為‘一號工程’的還很少。”靜安區區長張仁良説,“老年人的吃飯問題同樣是政府的大事。”

    為了徹底解決老人們的吃飯之憂,靜安區布點設立了18個“老年食堂”,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午餐、晚餐,行動不便的還送餐上門。而遍佈各社區的衛生中心則隨時為老年人提供上門服務。

    “口味蠻好,花樣蠻多,他們做的紅燒肉最好吃。”張月弟老人笑著對記者説。像張老這樣的高齡無保障老人,每頓飯支付的5元錢裏,政府要貼1.5元。在愚園路“樂齡家園”,每天中午都有70多位老人訂餐,晚上也有40多位。

    “重大工程有完工節點,而居家養老服務這個‘一號工程’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具體負責這項工作的靜安區副區長徐孫慶説,“我們只能做得更好。”

    民工子弟學校摘掉“簡易”標簽

    9月3日,14歲的張亞興衝衝地到學校報名,發現校門口原先挂著的“育才簡易小學”的牌子沒有了,變成了一行金燦燦的大字:“上海浦東新區民辦育才小學”。走進教室,他發現墻壁已被粉刷一新,老舊的鋼窗被換成雪白的鋁合金窗戶,學費也減了一半。

    張亞的老家在安徽鳳臺縣,父母都在上海浦東曹路鎮種蔬菜。從一年級開始,他就在這所“民工子弟學校”讀書,直到現在的六年級。從今年新學期開始,上海市浦東新區把育才小學等4所“民工子弟學校”轉為區屬民辦學校,和其他學校一樣享受區政府的財政支持。育才小學的變遷,是上海善待外來務工者、平等對待民工子弟的生動寫照。

    育才小學有1000多名學生,他們的老家在安徽、四川、河南、江西……這些孩子有一個共同點:他們的父母都是上海的建設者,他們對上海比對老家熟悉,甚至不少孩子就出生在上海。

    “學校從‘簡易’轉為‘民辦’後,我們就能享受跟公辦教育一樣的補貼,每個孩子每年政府補貼1900元。”育才小學校長蔡美榮説,“今年暑假政府幫我們翻新校舍,一共花了66萬元,每個教室4個電扇、8個日光燈,都是標準教室的配置。”

    除了政府補貼,孩子們還能共享區裏的科技館、少年宮;學校食堂已通過國家衛生防疫標準檢驗,校車也“穿”上了明黃色的統一標識。不僅如此,對40多位戶口在外地的老師,學校還用公共財政為他們購買了每人每月150元的綜合保險。

    從過去嚴格控制轉向管理和服務並重,今年上海對外來人口的管理在悄悄發生轉變。如為外來人口建立養老、醫療和工傷保險制度,開展農民工職業培訓,由政府出資把來滬人員子女納入兒童免疫保健服務範圍等。“民工子弟學校”也享受了平等待遇。一系列維護外來人口合法權益政策的陸續出臺,促進了這座流動人口日增的城市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老公房“穿新衣、戴新帽、換內膽”

    家住上海楊浦區四平路街道鞍山四村71號4室的唐沛林、杜菊英老夫婦都是退休工人。他們從1954年住進這間房子,就從來沒有搬離過。不過,如今他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變化:廚房和衛生間終於變成獨用的了,房子的面積也從19.6平方米增加到38平方米。

    “這得益於老公房改造。”楊浦區區委書記陳安傑説,“雖然沒有條件大拆大建,但通過政府的努力進行‘微調’,讓居民相對感到舒適,我們做到了。”

    陳安傑所指的老公房“微調”,被老百姓形象地稱為“穿新衣、戴新帽、換內膽”,即刷新外墻、改平頂為坡頂、更換水電煤管道設備,把原本幾戶人家公用的廚衛間擴建、改造成各家獨用。改造的費用,政府出大頭,居民出小頭,住戶還可以低價買下公房的産權。

    從只有使用權的老公房,到煥然一新、面積增加、廚衛獨用的産權房,唐沛林一共只花了2.7萬元。産業工人集聚的楊浦區有3萬戶居民住在這種有幾十年曆史的老公房裏,涉及面積60萬平方米,目前大多數居民已經在“微調”中受益。虹口、普陀、閘北等其他城區也實施著此類改造。

    “我們幹任何工作、想任何問題、作任何決策,都必須牢固樹立群眾觀念、群眾意識。”上海市市長韓正指出,“通過一件件扎紮實實的工作,為廣大群眾真心誠意辦實事、盡心竭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  黨委政府用心,普通百姓有知。上海正用細緻入微的實踐讓市民更舒心、讓城市更和諧。

 
 
 相關鏈結
· 新華社特約評論員:靠科學發展解決民生難題
· 各地各部門出臺新措施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 “改善民生”成為2007年政府工作最熱門詞彙之一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