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集團曾經是一家瀕臨倒閉的集體企業,經過20多年的改革發展,如今已經成為中國家電行業的排頭兵。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涌現出一大批像海爾集團這樣的新型集體企業。其中,既有春蘭、東寶藥業、三鹿乳業、寶碩集團等通過集體改制發展起來的上市公司,也有上海華生化工、上海新工聯等職工控股的大型集體企業。
在北京召開的“2005中國集體經濟高層論壇”上,新型集體經濟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與會專家認為,近年來,中國一些傳統集體企業通過改革改制,明晰産權,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正向新型集體經濟組織轉型,並日益展現出新的活力。
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馬艷指出,傳統的集體經濟組織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産物,這種“集體所有、大家沒有”的“二國營經濟”根本無法適應改革開放後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而新型集體經濟卻是在市場經濟中發展起來的經濟模式,並被實踐證明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談到新型集體經濟與傳統集體經濟的區別,中華全國手工業合作總社副主任范大政認為,新型集體企業産權清晰化,使員工成為企業的真正主人;産權結構多元化,形成與各種所有制經濟的嫁接;法人治理結構科學化,保證了企業能夠獨立自主開展經營活動;企業機制市場化,增強了企業活力;勞動和資本收益共享化,勞動者獲得兩次分配的機會。
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會長陳士能認為,新型集體經濟是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有效形式,它的發展符合社會主義生産和生産關係的變化要求,符合市場機制的內在要求,也符合社會主義實現共同富裕的要求。
“新型集體經濟的發展需要國家的支持、法律的保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王玉叢指出,集體經濟涉及眾多職工及社會弱勢群體,需要國家出臺相應的政策給予支持和指導。同時,為了維護集體所有者的合法權益,防止集體資産流失,還應從法律上對集體經濟給予保護。 (記者張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