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寧10月14日電(記者王聖志)青藏鐵路建設面臨高寒缺氧、多年凍土、生態脆弱三大世界性難題。青藏鐵路建設者經過4年的不斷努力,在破解三大世界性難題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全長1100公里的青藏鐵路橫跨可可西裏和唐古拉山無人區,大部分地區氧氣含量僅佔海平面的50%左右,極端氣溫可達-40℃。在高原上生活和工作,隨時可能引發危及生命的高原病。
青藏鐵路建設堅持以人為本,提出了“先生存,再生産”的口號。青藏鐵路沿線建立了三級醫療機構,設立醫療機構115個,上場醫務人員600多名,職工生病在半個小時內可以得到有效治療。
青藏鐵路建設創造了人類制氧史上的一大奇觀。 沿線建立了17座制氧站,4萬名職工每人每天平均強制性吸氧不低於2小時,沿線配置了25個高壓氧艙。由於衛生保障有力,全線腦水腫、肺水腫等急性高原病搶救成功率達100%,發病率基本穩定在千分之七左右,未發生一例高原病死亡事故。
青藏鐵路穿越550公里的多年凍土地區。凍土是指溫度在0℃以下,並含有冰的各種岩土和土壤。凍土在冬天凍結體積膨脹,在夏季融化體積縮小。這兩種現象的反復作用,路基就會破裂或塌陷。
專家們創造性地採取了解決凍土施工難題的相應對策:對於不良凍土現象發育地段、線路儘量繞避;對於高溫極不穩定凍土區,採取“以橋代路”;在施工中採用了熱棒、片石通風路基、片石通風護道、通風管路基、鋪設保溫板等多項設施,提高凍土路基的穩定性,青藏鐵路堪稱凍土工程的“博物館”。
青藏鐵路建設專家組組長張魯新説:“青藏鐵路未來大規模出現凍土工程病害的可能性較小,行車速度可達每小時100公里,實現鐵道部提出的‘列車在全線運行時間最短、行車設備實現免維修、沿線基本實現無人管理’三大目標大有希望。”
青藏高原是世界巨川大河的發源地,生態環境原始、獨特而脆弱。青藏鐵路在設計時就注意儘量減少對生態的影響,在自然保護區內,鐵路線路遵循“能避繞就避繞”的原則進行規劃,青藏鐵路施工場地、便道、砂石料場的選址都經反復踏勘確定,儘量避免破壞植被。對植被難以生長的地段,在施工時採用逐段移植的方法。為保障野生動物的正常生活、遷徙和繁衍,全線建設了33個野生動物通道。青藏鐵路建設用於環保的投資大約11億元。
國家環保總局等部門的調查表明,青藏鐵路開工建設以來,青藏高原水環境一直處於良好的保持狀態,生態環境未受明顯影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