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國家統計局發佈消息,今年前三季度我國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到2450元,扣除價格因素,同比實際增長11.5%,超過同期城鎮居民收入增幅1.7個百分點。這就是説,在2004年農民收入實現較快增長,增收難度進一步加大的情況下,今年農民收入繼續保持著較快增長態勢。那麼,前三季度農民現金收入增長11.5%是怎樣來的呢?
政策支農力度更大
增長11.5%的重要保障,在於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得到了穩定和強化。與去年相比,今年政策支農具有範圍更廣、力度更大,並且正在形成合力等幾個特點。
農業稅免徵步伐加快。截至目前,除3個省份農業稅率降到2%之外,其餘已全部提前免徵農業稅,這就使受益農業人口達到8億多人,可以進一步減輕農民負擔220億元。
各種支農補貼加大。良種補貼規模擴大,2005年四大作物良種補貼投入不低於37.5億元。農機具購置補貼加大,今年中央財政共安排資金3億元,比上年增加2.3億元。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穩步增加,據財政部初步統計,今年中央和省安排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約135億元,比上年增加19億元。對糧食大縣實行補助和獎勵,今年財政部安排150億元用於對産糧大縣和財政困難縣的轉移支付,其中用於近800個糧食大縣的獎勵資金約55億元。
與此同時,對農業的支持正在形成合力。農業“科技入戶”開始發揮作用,全國2億畝耕地普及測土施肥技術,每畝節約成本增加效益約20元。採取綜合措施,多管齊下抑制農資價格上漲。農村社會事業以及扶貧開發、綜合開發的力度加大,包括繼續實行新增教育、衛生、文化、計劃生育等方面經費主要用於農村的政策,對貧困縣、貧困家庭的學生實行免費,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試點範圍不斷擴大等。
農業素質不斷提升
家庭經營收入仍然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今年全國夏糧總産達到1063億公斤,比上年增長5.1%;晚稻、玉米等秋收作物播種面積擴大,産量繼續增加不成問題,全年糧食生産有望再獲豐收,為增收奠定了基礎。寧夏回族自治區前三季度農民人均出售種植業産品現金收入為678.59元,比上年同期增加88.1元,增長14.9%,其中出售糧食現金收入388.8元,比上年增加49.9元,增長14.7%。
更為重要的是,隨著農業素質的提升,農業內部結構調整更趨合理,初步形成了糧食、經濟作物、飼料三元結構格局,出現了主要農産品向優勢産區集中,優質專用農産品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的局面。
在大宗優質農産品分量不斷加大的同時,蔬菜、水果、茶葉、花卉、中藥材等園藝産品快速發展。養殖業的帶動力不斷增強,今年前三季度,豬牛羊禽肉産量同比增長6.7%,水産品産量同比增長3.9%。此外,農業産業化經營組織迅速發展,今年全國各類産業化組織已發展到11萬多個,帶動農戶8000多萬戶,有效地拓寬了農民增收的渠道。
就業環境開始好轉
從各地來看,今年前三季度農民工資性收入在前幾年較快增長的基礎上,呈現繼續快速拉升的勢頭,勞務收入已成為許多地方農民增收的主渠道。據湖北省調查,今年前三季度農民外出就業人數比去年同期增長11.5%,外出務工勞動力佔農村就業勞動力總數的29.4%,比去年上升2.3個百分點,全省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達到700.75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66.99元,增長31.3%,比去年同期提高17.8個百分點,工資性收入對全部收入增加額的貢獻率達到44.7%。
農民外出務工積極性提高的原因之一是進城務工環境進一步改善,許多對農民工的收費得到減免,工資拖欠得到有效治理,工資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時農民工的合法權益、農民工培訓等更加得到重視。據介紹,今年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計劃培訓280萬人,中央財政專項補助資金由去年的2.5億元增加到4億元。今年跨區流動務工人員10700萬人,比去年增加500萬人。
不過從全年來看,一些地方今年一季度到三季度農民收入呈現高開低走現象,國家統計局的數字也顯示,今年一季度農民收入增長11.9%,二季度收入增長12.5%,三季度則為11.5%,這表明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的難度還不小。據湖北省統計,今年前三季度僅因農資漲價,農民人均就多支出近90元,部分抵消了政策性增收效應。因此,要保持農民持續穩定增收,還要在政策上按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思想繼續做好多予、少取、搞活這篇大文章,同時深化農業結構調整,為農民增收尋找新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