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專題專欄>> 經濟建設>> 非公經濟
 
 
高技能人才匱乏成為青海非公企業發展“瓶頸”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0月26日   來源:統計局網站

    改革開放以來,青海省非公有制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在繁榮城鄉經濟、增加財政收入、擴大社會就業、改善人民生活、優化經濟結構、促進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然而,青海省非公有制企業中高級技能人才嚴重匱乏、勞動技能人才緊缺以及整體素質不高已成為企業發展的“短腿”。

    據青海省企業調查隊對846戶非公有制企業進行的專項調查表明,企業技能人才佔職工總數的比重為25.7%,僅相當於全省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在這些技能人才中,真正具有專業技術職稱的人員佔全部職工總數的比重只有5.8%,而高級技師僅佔0.2%,大大低於全省10%的平均水平。同時,非公有制企業中勞動技能人才主要來自學歷在高中及高中以下的群體之中,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在職工總數中,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僅佔1.1%;大學專科學歷的佔5%;中專學歷的佔8.5%;而具有高中及以下學歷的人員所佔比重卻高達85.5%。

    目前,技能人才緊缺已經成為省內許多非公有制企業持續發展的一大制約因素。究其原因大致有四個方面:一是社會上輕視生産一線技術工作的傾向比較嚴重。由於受高校擴招、學生家長思想觀念的影響,“千軍萬馬爭過獨木橋”、考生將進大專院校學習鎖定為首選目標的現象仍未得到大的改觀。從而造成了一方面是技工的供不應求,另一方面卻存在技校招生難的問題。如青海省工業學校,儘管歷屆畢業生就業率近100%,也出臺了免費為學生配發全套生活用品、享受獎學金等措施,招生現狀卻不容樂觀,全校僅有五百餘名學生,與國家規定的省級職業技校辦學規模至少要達到1200名學生的要求有很大差距;二是舊觀念束縛了非公有制經濟對人才的吸引。當前,仍有不少剛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擇業者不願到非公有制企業當所謂的“藍領”;三是青海各級財政長期處於“保工資”的窘境,對非公有制經濟領域人才資源的開發心有餘而力不足。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往往只注重經濟效益,人才意識和觀念不強,缺乏公平、平等、競爭、擇優的選人用人機制;四是福利待遇及社會保障不到位。

    在科技與生産結合得如此緊密的今天,生産企業一線崗位對技術要求越來越高,已經無法沿用過去那種“簡單勞動”、“複雜勞動”來區分操作工人和管理幹部工作的性質。一個企業的發展,要求工人成為技能型的工人,這樣企業的産品質量才有保證,企業的發展才有生命力。我們呼籲全社會重視並培養更多高素質的技能人才,並非只是出於一時的技能人才緊缺的緣故,而是青海非公有制企業和産品走向全國大市場提出的必然要求。因此,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把“尊重技術、尊重技能、尊重技術工人的創造性勞動”同樣列入尊重知識的範疇之內,形成有利於技能人才“崗位成才,學有所長”的運行機制、政策導向和輿論氛圍。惟有如此,青海省非公有制企業和産品才能獲得角逐市場的實力。